澜沧挖掘民族文化资源 推动廉洁文化接地气抵人心

来源:云南法制报     发布时间:2024/05/28 14:41:00

本报讯(通讯员 罕珊 鲁娅玲)傍晚,沿着蜿蜒小路,走进澜沧县酒井乡酒房村大路老寨村民小组,茅草屋顶、木板房屋的哈尼族传统建筑映入眼帘,干净的道路、整洁的村容村貌,袅袅炊烟下,质朴民风和落日夕阳在此刻如画般令人动容。“没有下不停的雨,没有做不好的事。”这句哈尼族谚语曾在大路老寨火起来,被当地群众当作教育子女的“口头禅”一直流传至今。

近年来,澜沧县纪委监委因地制宜,以民族文化为切口,探索打造一条“民族+清廉”建设新路。深入挖掘提炼民族文化中的廉洁因子,从民族传统文化、风俗习惯中汲取养分,依托民族特色文娱活动,通过民族语言宣讲、歌曲、舞蹈等载体,拍摄制作“清风民语说”等短视频,开展清廉建设宣教活动,传递清廉建设好声音,让广大基层党员、群众听得懂、听得进、记得住,实现廉洁文化“春风化雨润人心”。

同时,抓住“文化底蕴是‘清廉村居’建设的灵魂”这个关键,充分挖掘民族特色文化中的廉洁元素,依托党员活动室、文化宣传栏等将党规党纪、廉政警句、家风家训等内容,以标语、漫画、故事等形式与村容村貌融为一体集中展现,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廉洁文化阵地,充分发挥廉洁文化在基层干部群众中的教育熏陶作用,突出“文化养廉”固本强基功能。

“把廉洁文化和民族文化相融合,让党员群众有更多的认同感、归属感和使命感,以优秀民族文化推进党员廉洁教育,使群众在潜移默化中被感染、真触动、受教育。”该县纪委监委宣传部负责人介绍。

同时,该县纪委监委紧盯村级小微权力,以清单的形式明确小微权力运行界限,有效解决村干部用权随意性、失范性问题。对村集体“三重一大”决策事项、村“两委”班子民主集中制执行情况、干部作风情况等开展点面结合的日常监督检查和重点抽查,有效护航乡村治理。

“让清廉融入生活中,使党员干部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与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中凝聚乡村振兴正能量。”该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丰富“清廉村居”建设内涵和实践路径,打造独具地域特色的清廉村居新样本,将清廉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保驾护航。

扫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