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普红宁 谭 桅
古语有云:“树有根,水有源。”一个人走再长的路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镇沅者东农业中学创办人谭开祯的事迹像是散布在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的人间烟火,温暖着镇沅这片热土,是镇沅教育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家风正则后代正,则源头正,则国正。”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好的家风,谭氏家族是一个有良好家风、崇文重教的家族。谭开祯曾祖谭应兴,自幼饱读诗书、学业优秀,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钦命提督云南全省学院翰林院修撰张建勳授予其“扶杖观风”大匾,家风文化源远流长。
谭开祯于1946年初中毕业后到镇沅县勐大镇大井小学教书,1958年响应党中央“精兵简政”的伟大号召,自愿到镇沅县高寒山区、贫困地区发展。在镇沅者东农业中学的建校过程中,谭开祯在只有600元建盖费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发扬艰苦创业、自力更生的精神,带领学生上山砍竹子、砍树杈,建盖草棚,还带领师生开荒种地,用种来的粮食改善师生伙食并上交国家支援国家建设。他把镇沅者东农业中学办成了镇沅县远近闻名的农业中学。在他的带领下,1960年,镇沅者东农业中学被省教育厅评为全省先进农业中学,谭开祯被评为省级“教育先进工作者”,并出席云南省教育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会议受到表彰奖励。
他的学生这样说道:“谭老师非常勤劳,经常教育我们不能偷懒,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那时候多数学生家庭困难没有好衣服穿,他告诉我们,衣服破旧点不怕,但是要干净。‘做人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是他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常说,一个人如果不会做人,即使学习成绩再好,也会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往往就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穷要穷得干净,不拿别人的东西;无论干什么事都要踏实认真,不能敷衍了事;答应别人办的事,要信守承诺,办不到的事不能承诺;对人要有礼貌,礼多人不怪;人要懂得感恩,别人给过你一滴水,以后有能力要记得知恩图报;吃亏是福,宁愿自己吃亏,也不能让别人吃亏……”
他不仅教会学生很多农业知识,还教会他们很多做人的道理。
在教学中,谭开祯潜心钻研教材,反复研读新课标,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捕捉新的教学信息,探索新的育人路径,大胆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他创新了“半农半读”形式,走“艰苦创业,勤俭办学”之路,让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有书读,有了一个光明的前途。
师德在左、责任在右,走在教育之路的谭开祯面对日复一日高强度的琐碎工作,他用言传身教,让每一个学生都收获良多。当他要求学生努力学习时,他自己先做到刻苦钻研和忘我工作;当他教育学生热爱劳动时,他身体力行,带领学生一起劳动;当他叮嘱学生遵守纪律时,他带头遵守校纪校规和班级管理制度。
谭开祯常说:“我热爱我的工作如同热爱我自己的生命一般。”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冬,他每天早上6点半到教室,了解学生的到校情况,督促学生认真早读,晚上陪着学生上完自习后与他们一起离开教室。“陪伴着自己的学生,与他们一起成长,是我心中执着的信念。”谭开祯说。
除了教做人,谭开祯还手把手地教学生做事,让学生掌握各项农活的技能。在当时条件尤其艰苦的形势下,学生除了跟着谭开祯学习文化知识,还参加生产劳动,以达到自己养活自己的目的。谭开祯用自己的行动和言传身教塑造着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谭开祯身处教育一线,在自己岗位上默默奉献,用他的责任感和智慧点亮了学生眼中的光芒;用他的无私奉献影响着学生们的人生,让他们受益终身。如今,谭开祯虽然已离开我们,但他创办的镇沅者东农业中学,扎根基层一线,以培养人才为己任、创新教学方法,推动镇沅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镇沅县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