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不紧不慢地落下。清晨,伴着车窗外滴答滴答的雨声,我和同事穿行在蜿蜒的乡道上,去往西盟县力所村腊密新寨。
雨,细密而均匀,落在石板台阶上,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抵达力所村腊密新寨时,雨势渐小,山间缭绕的云雾为这古朴的村庄平添了几分诗意。
车缓缓驶入村庄,从山脚一直往上,茶香也愈来愈浓。山腰上的永佤农民专业合作社里,寨子的致富带头人雷姐正热火朝天地张罗着加工茶叶。
见我们来了,雷姐连忙出门相迎。
“雷姐,这雨下得急,您这茶厂仍然机器轰鸣,想来今年收成应该挺好吧?可有什么难处?”我问道。
“好着呢,有国家的好政策,还有村上、乡上干部的支持和帮助,咱们的日子是越过越有奔头了。”雷姐抬头,眼里全是笑意。
力所村腊密新寨的永佤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当地的茶叶加工厂,也是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平台。为了念好“茶经”,拓宽“茶路”,乡干部和雷姐着实想了不少办法。
“腊密新寨光照充足,有很好的种茶条件。我们就开始在茶产业发展方面想路子,寻思着先提升茶叶品质,再慢慢形成品牌,最终实现群众增收。”雷姐介绍道。
“提升技术、开拓市场……为了让价低质粗靠‘数量’的传统茶变为价高质优靠‘质量’的有机茶,我们先在‘产’上做文章,通过‘党支部+企业+农户’的茶产业发展模式,帮助更多的茶农致富。”力所乡纪委书记一边带我们走进茶厂,一边向我们介绍。
通过跑一线、下田间、走地头,采取“蹲点式”“点穴式”等监督方式,走访茶农、茶企、行业协会和相关监管部门,实地了解茶叶加工、流通、销售等各环节存在的问题,着力找准茶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对症施治解决堵点难点,如今的腊密新寨茶厂的价值得到了提升。
夯实了“产”和“制”两个环节,力所村持续在“质”上下功夫,逐步创响了茶叶品牌。改良后的茶叶品质得到优化,再加上科学的制茶技术,做出来的茶味道好、品质高,吸引着一批批茶商络绎不绝地来进货。茶厂年收益达到了200余万元,带动了当地1200余人增收,茶叶成了帮助当地群众致富的“金叶子”。
屋内,炉火正旺,雷姐亲手泡了一壶清香的茶,香气四溢。袅袅的茶香驱散了秋雨的凉意,拉近了我们的距离。这一刻,我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杯茶,而是村民对我们的信任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傍晚时分,我们告别雷姐,踏上了归途。回望这片被秋雨滋润过的土地,我的心中充满感慨。我们不仅是纪律的守护者,还是群众的服务者,只要我们带着责任、带着情怀、带着奉献把群众的事办实、把群众的事办好,那么与群众的“连心茶”就会越香、越甜、越沁人心脾。
刘奕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