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里装大民生 欢欢喜喜过大年

来源:云南法制报     发布时间:2025/02/05 10:50:00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

农历春节到来,云岭大地年味十足。市场监管部门执法人员穿梭于农贸市场,严格检查食品安全和商品价格,维护市场秩序,让老百姓买得放心、吃得安心;公安民警在重要交通路段指挥疏导交通,严查交通违法行为,为归家游子铺就平安路……

龙岁已展千重锦,蛇年再进百尺竿。我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发挥监督作用,严查“四风”问题,走访困难群众,督促各部门压实责任,推出有效举措,做好民生保障。

正是这些默默无闻的守护者,用辛勤付出换来了千家万户的欢声笑语,共同绘制出幸福新春的美丽图景。

春节来临之际,沧源县纪委监委把节前廉政提醒和春节传统文化习俗结合起来,联合县委宣传部、县文联等部门开展“我们的节日·春节”文明实践活动,通过书写廉洁主题春联等方式写“廉”送“福”,在给干部群众送去组织关爱的同时,提醒他们廉洁过年,共同营造清廉、欢乐的节日氛围。

图为沧源县群众正在挑选春联。 通讯员 朱珠

“日子越来越好啦”

“我要写一个‘福’字。”在普洱市思茅区南屏镇的倒生根社区,一场充满年味的“写春联、迎新春”活动正热闹进行。书法爱好者们手执毛笔,在红纸上挥洒自如,一幅幅寓意吉祥的春联跃然纸上,为新春佳节增添了喜庆与祥和。

旁边,社区干部和志愿者则忙碌地打扫卫生、贴春联,将节日的温暖送到行动不便的群众家中,确保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节日的喜悦和社区的关爱。

这是倒生根社区的“习惯性”动作。特别在民族团结和社区治理方面,社区不断创新探索,积极开拓新路径、新方法。通过建立“民族团结和谐小区”“民族团结文明楼院”等管理制度,优化工作信息动态管理,进一步健全了民族团结工作网络。同时组建了一支活跃的民族团结志愿者队伍,积极参与各类活动,为民族团结事业贡献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社区成立的“五老说事评议室”有效化解了邻里间的矛盾纠纷,为社区的和谐稳定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线。

通过不懈努力,倒生根社区在2023年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的称号,国家级、省级集体和个人荣誉称号更是累计达到34个,成为民族团结工作的典范。

作为民族团结誓词碑的诞生地,宁洱县群众将民族团结的誓词精神深植于心。在那柯里茶马驿站景区,孩子们身着五彩斑斓的民族服饰在茶马古道上嬉戏,老人们则围坐一堂讲述过往故事,分享幸福生活,一幅幅民族团结、和谐共处的画面生动展现。

“日子越来越好啦。”彝族农家乐店主李绍盟边腌制民族特色美食边说,他要用双手创造更加红火的日子,让游客品尝到最地道的民族美食,感受到村民的热情好客。

走进江城县整董镇,处处散发着生机与活力。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召存信的孙女赵珍正与村民们分享她重走“进京路”的所见所闻,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她感慨万千。

她说,是党的引领改变了她的命运,让她实现了带领乡亲们增收致富的梦想。新的一年,她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弘扬民族团结誓词碑的优良传统,坚定跟党走,团结带领大家为共建美好家园而努力奋斗。

在《阿佤人民唱新歌》的诞生地西盟县,勐梭龙潭广场上欢声雷动。佤族文艺工作者们正紧锣密鼓地排练春晚演出节目,用最饱满的热情表达对新年的期盼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大家纷纷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如同灯塔,照亮了前行的道路,各族人民心手相连,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同绘一幅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壮丽画卷。

“真没想到能在春节前住上新房子”

在镇雄县,雄俊园小区作为塘房镇凉水村“1·22”山体滑坡灾后的安置点,处处洋溢着春节的喜庆气氛。中国结、红灯笼高高挂起,家家户户门楣上贴着红红火火的春联和福字。

“老乡,年货准备好了吗?”面对纪检监察干部“家访”,搬迁群众洪桥林回应说:“差不多了,社区还为我们准备了生活必需品呢。”他还高兴地提到,自家分到了一套75平方米的新房,厨房宽敞明亮,卧室采光很好。

当初,洪桥林和许多搬迁安置户一样,都抱着观望的态度。眼看新房子一天天长“高”,心里的大石头也渐渐放了下来,不禁感叹“心落了地”。

如今,新建成的房子贴着洁白的地砖,崭新的沙发、茶几、电视柜等一应俱全,让人倍感温馨。

灾害发生后,镇雄县及时制定受灾群众过渡期安置方案,多举措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县纪委监委深化运用“室组组”联动机制,紧盯搬迁政策落实、物资分发、分房选房、干部作风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融入式”监督,确保政策落实到位,救助物资精准发放到户到人。

此外,发挥派驻“探头”作用,针对群众关心的安置房质量、分配等问题,成立工作专班,完善保障审核和监管机制,加强对安置房分配的动态管理,进一步推进安置房规范化管理。

塘房镇通过召开群众会,引导搬迁群众树立“自我管理”理念,由群众代表选出小区管理员和楼长,为大家排忧解难。“感谢党和政府,为我们建了这么好的楼房。”搬迁群众纷纷表示,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新生活,努力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真没想到能在春节前住上新房子。”虽是天寒地冻,但搬迁群众王庆超的心里暖洋洋的。他家顺利搬进新房后,门楹贴着喜庆的对联,迎接新春的来临。他说,新房子的户型设计很不错,小区旁边就是医院,交通、购物等方面配套都很完善。“自1月10日交钥匙以来,已有240余户群众搬进新家。”塘房镇镇长袁超说。

“慢点、慢点。”志愿者们穿梭在小区内,忙碌地为搬迁群众搬家具、拿年货、贴春联、打扫卫生。自搬迁安置点交付使用以来,300多名工作人员和志愿者随时待命,为群众提供全程服务。

据介绍,安置点项目总建筑面积达24.41万平方米,共有安置房1344套,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已完工并用于安置“1·22”山体滑坡地质灾害划定搬迁区域的群众和有意愿进城集中安置的地灾避险搬迁群众。二期拟建安置房用于其他地灾避险搬迁群众安置。

为确保群众过上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当地根据群众搬迁入住进度,适时调整、充实服务队伍力量。“真的感谢党和政府,这么短时间就能住进这么好的房子。”对于未来,大家充满了无尽期许。

“守护‘甜蜜事业’更加香甜”

在临沧市临翔区平村乡的甘蔗地里,蔗农们正忙碌地组织人力砍修、捆扎和装运甘蔗,呈现出一派丰收景象。

“收成好着呢。”蔗农李发珍家种植了70亩甘蔗,预计今年总产量将比去年增加,达到约360吨。当地群众对发展甘蔗产业充满信心,为此组成了互助组,齐心协力将甘蔗收整好运往糖厂。

近年来,临翔区甘蔗产业以科技为支撑,推广抗病、高糖、高产、早熟的优质良种,实施“药膜肥”一体化轻简栽培技术项目,探索出了一条规模化、标准化的种植道路。同时,纪检监察机关对产业发展进行常态化监督,加大扶持力度,提供种植、管护技术培训指导服务,并对使用良种良法的农户给予补贴,带动蔗农走科技致富之路。

蔗农石凤顺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他种植了10亩老蔗林,深切感受到了科技带来的红利。当地科技人员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把农技“送”到群众手中,利用蔗尾做种技术提高甘蔗发芽率,降低种植成本,为农户每亩增收250元以上,同时提高了甘蔗的出糖率,使企业受益匪浅。

“今年收入达到13万元。”石凤顺高兴地说。据了解,今年临翔区甘蔗在园面积7.84万亩,预计亩产4.6吨,入榨产量可达36万吨,产值可达1.69亿元。计划发展甘蔗种植7.9万亩,其中新植1.6万亩,目前已完成新植计划的53%。

正值甘蔗开榨季,耿马、双江纪检监察机关紧盯榨季的各个环节,如砍蔗、运蔗、榨蔗等,围绕职能部门责任落实、蔗农问题诉求解决以及权益维护等方面推进专项监督检查,切实护航保障榨季甘蔗生产有序推进,“守护这份‘甜蜜事业’更加香甜”。

甘蔗良种良法的技术推广关系到蔗农的增收、糖业竞争力的提升以及糖业的高质量发展。此前,镇康县纪委监委在勐堆乡监督检查时发现部分蔗农宿根甘蔗管护提升工作存在单产低的困局。随后,将问题反馈至乡政府,乡政府立即组织考察组外出考察先进种植模式,并引进了“三化”一体机加大机械化力度节省劳动力。

“每亩单产提高了1.5吨。”每当提起实施“三化”管护这事,当地蔗农们都对纪检监察机关的工作赞不绝口。

这只是其一。纪检监察机关还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对甘蔗种植户落实落细补贴政策,确保补贴资金能够及时、准确地发放到农户手里。同时,充分发挥派驻机构的“探头”作用,对各涉农部门的履职情况进行了全面的监督检查,督促农业、市场监管等相关职能部门对市场上流通销售的甘蔗种、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进行抽样检查,以确保农资市场的安全有序供给,为甘蔗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如今,甘蔗产业已成为临沧百姓的“甜蜜事业”,砍蔗入厂,新苗下地,这片土地上处处洋溢着甜蜜与希望。

首席记者 汪 波

通讯员 郭春祥 李 兰 张云凤 唐永梅 奎叶红 罗英芳


扫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