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是杨进学阿弟家吗?”
“是的,来坐来坐。”杨进学边回答边递过一个长长的凳子。
接过凳子,我在很拥挤的院子里坐了下来,翻出手提袋里红色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帮扶公示牌递给杨进学,向他介绍了我的身份,“这上面有我的电话、名字和单位,还有你家家庭情况。从现在起,我就是你家的挂钩联系人了。”
当时杨进学所在的寨子水城村扒沙河二组,正在实施拆除重建项目,整个寨子24户人家只能在很小的一块空地上搭建临时窝棚,条件很艰苦,一眼看去杂乱无章,家禽都是放养,家畜也只能圈养在离农户窝棚很近的地方,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环境杂乱。
在政府给予每户6万元的建房补助以及群众自身的努力下,2016年底至2017年,扒沙河二组的瑶族群众先后搬进了新居,我的“亲戚”杨进学户也住上了110平方米的小楼房。这是我“亲戚”的一次变化。
“住上新房子,心里高兴吗,你们有没有想过会有今天这样好的政策,会有这么好的房子住?”搬新居后第一次走访“亲戚”时我笑着问道。
“高兴,做梦都没想过,我们瑶族还能住上小楼房。”杨进学乐呵呵笑道。话音刚落,他突然转移话题说,“新房子是住上了,但是做吃的没有,我家田地少,有什么政策你要多帮我家一点,我家困难,全家就靠我一个人打点零工维持生计,媳妇要领小孩也不能出去务工,什么都没有……”
“只要人不懒,一切困难都只是暂时的。”
一直以来,我对挂钩联系的4户建档立卡户说得最多的口头禅就是:“国家的扶贫政策很多,建房补助给6万元,施低保政策,有的还享受了公益性岗位政策,我们要转变思想观念,不能再‘等靠要’。大家都还年轻,要靠自己的双手来致富……这个东西不能放这里,那里要收顺,垃圾要勤倒,要听党话,跟党走……”这些话语,虽然他们听了无数遍,但几乎每次到“亲戚”家我还是不厌其烦地要和他们唠叨一遍。很多的时候,我会和“亲戚”坐在一起,给他们讲了我身边勤劳致富的例子,告诉他们唯有自己努力,再加上国家的好政策,才会有幸福的好日子。
2019年4月左右,得知杨进学为了发展种植香蕉,手头资金缺口比较大,当县妇联创业无息贷款名额分配到乡镇后,我第一时间打电话告知杨进学,告诉他带上身份证等相关资料,到我办公室来填申请表,并为他准备好贷款所需相关资料,因为他勤劳能干,种了二三十亩香蕉,所以无息贷款很顺利地批了下来。亲戚从靠捡点野生菌、打点零工变成一个种植香蕉近30亩的有产业的农户,在他们寨子为数并不多。这是我的瑶族“亲戚”的一个大变化。
“明天我家杀猪吃了,你一定要来,约上你同事们一起来。”每年春节临近,都会接到我所挂钩和挂联的9户“亲戚”陆陆续续打给我的电话,有时遇到两家一起杀的,我也必须每家都去坐坐,为的不是去吃那顿饭,而是和他们建立的这份情。
今年春节收假,因疫情原因,我没能按时回到工作岗位,也不能到我所挂钩的建档立卡户和挂联的非卡户“亲戚”家了解他们的近况,只能挨家挨户打电话嘱咐他们,“不能聚会、不能走亲串戚、出门一定要戴口罩,要勤洗手,屋里要通风……”“谢谢你的关心了,除了去自家地里拿点菜,我们哪都不去,你也要注意安全。”一句“你也要注意安全”说在亲戚嘴上,暖进了我心里。
回到岗位后,第一时间到了挂钩户家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到杨进学家时,一面鲜艳的“先进卫生家庭”小红旗挂在窗子上。“不错不错,继续保持。”我为他们竖起了大拇指。杨进学的媳妇说道:“小娃小,不会听话,东西乱扔,我们又顾不上收拾。”“正常正常,小孩儿都一样,只要你们平时多注意点就是了。”能看出,他们的思想观念比过去转变了很多。
如今,扒沙河二组的瑶族群众家家户户住上了小楼房,思想观念有了转变,学会了感恩,主动和路人热情地打招呼,人居环境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提升。相信在国家的扶持下,通过工作队员的倾心帮扶和自身的努力,瑶族群众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