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书本,看到的案例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有的‘主角’甚至以前还认识,给我带来的震撼和冲击完全不同……”这本书就是《警钟长鸣——思茅区违纪违法现实案例选编》,目前,该书第二本正在编撰中,而我有幸都参加了两次编撰工作,成为身边案的讲述者之一。每每拿到一个案例剖析写作任务,我往往会问自己三个问题。
“讲什么?”记得刚拿到卷宗的时候,捧在手里都是沉甸甸的感觉,因为一本卷宗就是一个人腐化堕落的全过程。以案件事实为依据是根本原则,但面对众多的卷宗材料,从中找到可用的写作素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谈话材料和自书材料入手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因为谈话材料和自书材料中往往包含着审查调查对象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价值观念、社会环境、家庭影响、职务身份、权力欲望、心态变化等要素,有助于从多角度总结提炼其违纪违法行为的特点和原因,理清其腐化堕落的轨迹。同时,要注意结合不同审查调查对象在所处行业领域、岗位职责、个人成长背景和违纪违法手段等,从中找到每个审查调查对象与众不同的特点,深挖严剖其思想堕落、破纪破法的根源。
“向谁讲?”案例剖析的阅读受众一般都不是专业从事纪检监察工作的人群,要学会用大家都能听得懂的语言把严肃复杂的办案过程讲出来,甚至可以结合本地区的语言习惯、民族特色,适当加入老百姓听得懂的本地语言,切忌大量使用专业词汇。总的来说,每一个审查调查对象的退化轨迹基本都是循序渐进的,我们讲述者可以运用讲故事的方式讲述案件,增强案件的可读性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了增强真实性和说服力,可以适当引用审查调查对象的原话,审查调查对象的笔录材料和自书材料就是最好的第一手素材,同时,还可以采访审查调查对象,跳出干巴巴的文书材料,面对面直观感受审查调查对象讲述时的情绪、语言、态度等,写出有温度的案例剖析材料。
“为什么讲?”案例剖析实际上是纪检监察机关做深做细做实查办案件“后半篇文章”,推动以案促改的重要工作内容,力争达到剖析一案、治理一线、警示一片的效果。从纪检监察内部看,做好案例剖析工作,将更好地贯彻“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执纪理念,更好地推动审查调查工作的思想政治内容,更好地提升办案人员的综合素质,更好地推进办案工作规范化进程。从社会角度看,通过讲述案件事实,剖析产生的原因,针对案件中暴露的问题和制度上的漏洞,逐项提出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以案明纪释法,特别是发挥好身边案的警示作用,使广大党员干部对照自查、知惧知止,使相关单位正本清源、净化生态,实现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