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检人•手记】“巡察小新”成熟了

来源:宁洱县委第四巡察组     发布时间:2021/06/16 16:24:09     作者:鲁建萍

2019年3月,我从梅子镇组织委员转任宁洱县委第四巡察组副组长,身份角色转换带来的是本领恐慌和能力危机,最为苦恼的是不知巡察工作该从何着手,幸而遇到好团队。

“换位思考耐心听,掌握技巧走直路,人民期盼心头记,谨守规矩经复盘”我的巡察领路组长如此引导我。

俯仰之间,我已参加了5轮县乡巡察和1轮市级巡察,共巡察12家单位,1个乡镇、11个村,在组长的带领下,和其他组员一起边巡察边思考边总结,靠着有理有据的底稿制,有商有量的问题定性和有取有舍的谈话技巧等巡察方法发现并推动问题整改224个。一路走来,接触到了很多以往没有机会接触的部门和领域,历经磨砺从懵懵懂懂到熟路轻辙,我这个“巡察小新”成熟了。

有理有据,问题底稿提升巡察“精准度”

巡察是政治体检,是对被巡察党组织的“把脉问诊”,所以“找病根”必须依据充分、支撑详实才能让被巡察单位心服口服,“按方服药”。

“凡是写进报告的问题都要有典型事例和数据支撑,要有充分的政策依据,确保问题举证有力。”巡察办主任在巡察业务培训会上着重强调。巡察业务体系庞大,巡察工作的政治性、政策性、纪律性都很强。巡察期间,我除了学透巡察制度、流程,还对财务知识、工程建设、农村“三资”等方面进行及时充电。积跬步以致千里,扎好巡察根基,才能找出让被巡察单位信服的“病根”。

记得第九轮巡察结束,我们到某县属单位反馈发现问题后,该单位2名干部找到我们巡察组办公室,指着其中反映发放审稿费和编辑费的问题提出疑问:“我们发放的稿酬费上级有规定,是符合发放的,为什么要我们退呢?”我们把该问题的底稿拿出来,把不符合发放的文件依据和支撑材料放到他们面前,文件依据上我们重点标注了不符合发放类型,最终在详实的支撑材料和文件依据面前,带着疑问来的2名干部“服气”了,并表示在今后工作中一定守牢规矩底线,通过巡察整改,该单位共计清退稿酬费58110.96万元。

有商有量,准确定性增强群众“满意度”

巡察不能局限于翻阅台账资料,也要集思广益,注重以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切口,准确分类定性发现问题,把解决问题作为巡察“落脚点”,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

“我这里收到一个反映村民小组长期拖欠运输款的信访问题,和组长汇报后经过核实欠款太久主要是该小组建设资金不足也无其他资金来源,并非故意拖欠,我们是否将此问题列入巡察报告?”在第十轮巡察的一次组务会上,我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巡察工作的‘着眼点’是发现问题,‘落脚点’还在于解决问题,今天召开组务会主要讨论如何定性这个问题?”组长接过我的话题。“这个问题关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我觉得应该列为问题写入巡察报告,以此引起镇村干部的重视。”经过广泛讨论和意见征求后决定把这个问题作为巡察立行立改问题移交镇党委政府督促解决,最终该问题以来访者3天后拿到拖欠款致电感谢巡察组圆满落幕。

有取有舍,谈话技巧增加问题“辨识度”

巡察发现问题的重要途径是谈话,谈话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问题质量。

“我感觉他们都不愿说问题,怎样才能在谈话中发现问题?”我向组长请教。“这就需要学会谈话技巧,谈话前备好课,有方向性地去谈,通过甄别,获取有效信息,舍弃无关内容,一经梳理,你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跟着学着、谈着悟着,我从不敢说话到敢于聊“家长里短”,从漫无目的到有的放矢,我收获了新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技巧。第十二轮巡察期间,在前期查阅台账资料时,我发现某家单位党组会议记录本上很少有关于讨论“三重一大”的记录,谈话时我重点询问班子成员和股(室)长该单位党政班子组成人员、单位会议类型和上会内容,通过深入谈话发现该单位该上党组会研究的问题只在行政会议上通过,部分干部职工甚至混淆党政班子成员职务,经过多方核实,最终将该问题作为管党治党责任落实不力问题反馈给该单位进行整改。

巡察不仅是对被巡察单位党组织的纪律规矩检验,也是对巡察人的全面考验。巡察路上的点点滴滴,汇聚成了一份份沉甸甸的责任,转化成了弥足珍贵的财富,锤炼着正在蜕变的我。巡察之路还很长,我将练好监督“基本功”,磨好巡察“金刚钻”,努力成为纪检监察工作的“铁娘子”。


扫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