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瞿,下个月的全省纪检监察机关辨析式业务知识‘每月一测’你也参加考试。”下午刚下班,我接到主要领导的通知安排。
听到这个通知,我忐忑了很久,虽然是“老纪检”了,但在审查调查上我是个实打实的“新兵”,怕学不会、怕力不从心,各种焦虑扑面而来……
学习,习比学有效。
因为之前几乎没有相关的办案经历,无从下手的我只好抱着书本“临时抱佛脚”。 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如履薄冰,心里有两个“小人”,一个不停加油打气,一个使劲自我否定,深陷于本领恐慌。
参加过前几轮考试的审理室主任看到我摸不着门道,耐心地和我说:“之前的几次考试题目注重考查辨析式思维,难度较大、迷惑性强,这些条款法规很重要,但是死记硬背是没用的。下周一轮到我讲‘每周一讲’,我讲的内容是送审案件文书程序及实体要求,里面有卷宗的实例、案件办理的操作流程,你听后应该就更能理解条款为什么这样规定。”
“被调查人是什么身份?是否是我们进行纪律审查的对象和监察调查的对象……”在思茅区纪委监委机关会议室,每周一上午的“茶城纪检微课堂”准时开讲。为确保授课取得实效,授课者精心选取素材,制作PPT,结合日常办案实践进行讲解。在课程设计上,改变以往大水漫灌模式,由“我讲你听”转变为“同讲互学”,以讲促学倒逼干部钻研业务知识,营造良好学风。
通过课件中一沓沓厚厚的卷宗和办案流程讲授,我开始慢慢了解到一个案件需要经过问题线索分流、初核、立案、审查调查、案件审理等流程,每一个流程都需要层层把关审批,每一个问题都需要逐一印证,容不得半点马虎。在“茶城纪检微课堂”中我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答案做工作。
学习,是一场恰如其分的甘霖。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以前很支持对“工学矛盾”的提法,认为从繁忙的工作中根本无法抽时间去学习,经过这段时间,我有了一些不同的想法:首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纪检监察干部来说,丰富的主责业务储备是我们手中必须端稳的铁饭碗,学懂弄通做实才能保证我们不用赤手空拳上阵。
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在主题党日中,与党小组的同志交流工作心得、我们带着很多学习中的问题向有相关工作经历的同志请教,他们倾囊相授,和我们分享工作学习的积累点滴。我这个雾里看花的“门外汉”在边改边学中渐渐找到学习、工作的方法。我们在交流分享、相互慰藉鼓励中,学到了很多不同领域的知识。
学习,是一条永不停歇的路。
自单位推出全员培训每天一学习、每周一讲堂、每月一分析、每季一测试、每年一轮训“5个一”学习制度以来,通过“日自学+周授课+月研讨+季测试+年培训”的方式促进引导纪检监察干部养成学习好习惯,练好“内功”练成“功夫达人”。
每天点开学习强国APP成了我的日常,正如APP的开篇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通过通俗易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小课堂、《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重点详解可以巩固提升。坚持无论再忙,都挤出半小时左右的时间学习。即使读几页书,只要坚持下去,必定会积少成多、积沙成塔。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近期,在我参加的案件办理谈话工作中,脑子里经常装着几个问题,结合学到的知识和经验、思考书本上讲的知识是否真有道理?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运用它?达到增强工作本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从开始的心浮气躁、本领恐慌,到慢慢静下心来。我如同重新做回一名“学生”,跟着“老师”从头学习如何做好纪检监察业务工作。
腹有诗书气自华。只要每天坚持学、每周带着问题听、每月用心去思考,每年就有进步、有收获。肯学、好学、善学,学以致用,用丰富的理论知识,娴熟的纪检监察业务能力来提升我们自信的底气。
“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手里捏着属于自己的泥土,看见青禾在晴空下微风里缓缓生长,算计着一年的收获,那份踏实的心情,才是余生最好的答案。(瞿园圆 || 责任编辑 廖翌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