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的冬天阳光煦暖,近日,走进普洱市宁洱县同心镇富强村,处处已经散发着春的气息。
“牛老倌,这么早你就从地里回来了?”
跟随着该县纪委监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专项监督检查组李组长一行,来到富强村上耿马组开展监督检查时,我们在村口遇到了一位骑着摩托车,拉着满满两筐草正往村里赶的农户。
看到是熟人李组长叫他,就热情地打起招呼来:“李书记,这次又去哪家走访啊?”
“来看看你们的牛养起了没有。”李组长关心地说,“顺道问问你,前段时间有没有人来和你宣传过肉牛养殖的事了?”
“养起了,镇上、村上干部来说了好几次。”牛老倌边憨厚地笑着说,“走嘛,去我家看看我养的牛。”
“牛老倌,名叫自占兴,原来是一名建档立卡户,现在不仅脱了贫,更是当地的小康户了。”李组长边走边给我们介绍。
“哞……哞……”还未踏进王大哥家中,就听见不远处的阵阵牛叫声。
“这些牛长得真不错呀,毛光水滑的,看样子不久又可以卖个好价钱了。”
“都是政策好,产业扶贫起到大作用。”王大哥扒着手指算道:“三亩地,五头牛,一年利润差不多4万,我养二十头,一年大概有个十来万。”
“你这日子是真‘牛’,都实现小康了呀!”
听到我们的夸赞,自占兴咧嘴憨笑,“这得感谢那些干部不厌其烦地上门来做工作,不然一开始我还不想养呢。”
“政府有好政策,为什么还不想?”我们道出了疑问。
“还不是怕养不好,亏本。”
“老百姓的顾虑,都来自我们干部对扶持政策宣传不到位。”李书记向大家介绍说,肉牛养殖是普洱市重点推广的产业项目,去年10月,全县统一协调了500头犊牛资源,然而,犊牛到位后却分发不下去了,大量农户取消了养殖计划。
“他们说牛要圈起来养,我们世世代代养牛都是放到山上让它们去吃草的,圈着养的牛,我怕到时候收益不好。”
“再说盖牛圈要钱呀,想想都觉得成本太高了,哪个敢去领小牛。”
说起当时报了名却不敢去领犊牛的事,王大哥打开了话匣子。
“针对这个情况,我们市县纪委监委蹲点调研组,深入一线开展实地调研监督,核实情况。”李书记接过话说。
“后来,纪委干部来到我们村上、家里了解详细情况,他们走后,镇上的干部、村干部还有养殖企业技术人员就接着来了,从牛从哪里来到牛圈怎么盖、盖多高,从饲草如何种到收来怎么弄成饲料,还有政策补贴、保险、牛病防治,方方面面都和我们讲清楚了。”
“只要划算,老百姓自然就愿意养了。”
“弄懂以后,我立马报名。”王大哥挠挠头说:“这么好的政策,还犹豫什么?不仅要养,还要多养。”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产业发展的核心是资金和技术。只有我们把政策宣传好,把技术推广到位,才能把好事办好。”看着王大哥满意的笑容,李组长欣慰地跟我们说,“目前,全县肉牛存栏7万余头,出栏2.6万头,预计实现产值1.37亿元。”
“我们村上开会说了,县委县政府要让肉牛产业持续壮大,今年仅我们镇肉牛存栏量就要达到1.4万头以上呢!”自占兴兴奋地介绍,“看着牛群一天天养大,生活舒心了,日子一天比一天更有盼头!”
从自占兴家出来,已到正午,金黄色的阳光洒在路上,仿佛乡村振兴的希望就在眼前。(廖翌含 || 责任编辑 马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