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寻找自己需要充电的知识盲点,一步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才能避免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出现‘思想贫瘠’。”这是我在普洱市纪委监委宣传部跟班学习的最大感受。
去年11月,我有幸得到去市纪委监委宣传部跟班三个月的机会,心里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可以汲取更多的专业知识“养分”,紧张的是领导和同事寄予的厚望,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
“稿件选题如何做到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点位不偏不倚?”“撰写稿件如何才能写出特色,适应用稿需求?如何才能跳出稿件模式化,形成自己的风格?”尽管在跟班之前已做好了心理准备,而当我在面临这一连串问题时,内心还是不免忐忑起来。
“磨刀不误砍柴工,你先养成每天浏览网站和报纸的好习惯,紧跟步伐,先了解‘市场’,然后再做到实销对路。”或许是看出我内心的不安,部长用温和的口吻给我打气,并向我第一次“派单”。
压力即是动力。面对新挑战、新要求,我不敢有丝毫懈怠,迅速开启信息宣传知识“恶补”模式。
“写好稿件不容易,写好纪检监察稿件更不轻松,唯一的方法就是多看多写多学。”按照部长和前辈们的指点,我找来了与纪检监察工作紧扣的刊物和报纸,通篇阅读,并认真研读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推送的稿件,学习如何选取宣传角度、写作技巧、用语特点等。
“从事纪检监察宣传工作,必须要当一名‘多面手’,有比较全面的知识储备和业务能力,才能创作出经得起读者检验的‘宣传产品’。”在部门同事们的帮助下,我开始学习稿件选角撰写、修改,校对稿件以及如何根据开会、活动以及日常工作中的题材、亮点进行写作。通过在学习中勤思考、多动笔、常请教,经一番“绣花功夫”后,我的稿件写作能力渐渐从“入门”上升到“进阶”,学识益积益进,部门的“派单”也多了,一种被认可的“获得感”油然而生。
“这个标题有点空,建议修改一下。”“文章上下结构要联系紧密一点,表述要清晰简洁。”像类似的画面,宣传部每天都在滚动播出。新的环境给我提供了新的平台,也给予我新的提高自我的机会,每一次提笔、修改、成稿都得益于领导同事们不厌其烦的指正,受教于一遍遍字斟句酌的精心打磨。“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每一位纪检监察宣传干部身上展现出来的优良品质,都深深地感染着我,既是良师,也是益友,让我在磨砺中收获满满。
“学而后知不足,行而后知路远。”三个月的跟班时光倏然掠过,这场干货满满的学习之旅仿佛打通了我的“任督二脉”,过去在工作中存在的“迷雾”也慢慢散去,留下满目清明。在这个奋进的时代,我带着满满的“锦囊”,踏上了新的征程。(刘奕麟 || 责任编辑 茹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