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父亲节,便会更加思念先父。
20世纪60年代,通过层层筛选,父亲被分配到了距离县城一百多里的原云仙公社团山大队粮点,开启了30余年边远山区粮仓管理工作。
做好仓管第一步便是把好入库关。每到秋收,老百姓就用肩挑、马驮、牛拉的方式把自己辛苦种植出来的部分稻谷、玉米运往村粮点,而后忐忑面对老刘入仓前“三关”检验。
所谓三关,就是父亲自己研发的一看二抄三嗑。先观察整体色泽和纯度,再手抄重量和质感判断水分,最后用牙嗑检查干脆程度,但凡一关不达标,绝不入库。
“不差那么点纯度,你就给入仓了吧!”
“这不也干得差不多了,老刘你不要太死板啊。”
有的甚至把老刘两颗坏牙归咎于“刁难”他们的下场。
万事开头难,父亲除了耐心解释和公平以对外,还经常让母亲放弃自家农活,安顿好留下晒粮的乡亲。
日复一日,父亲就这样用态度和温度与百姓们“僵持”着。
粮食入仓后的防潮、防蛀、防霉、防鼠、防火等减损保质同样费心劳力,直到年底打包转运后,为来年备征而进行补鼠洞、修沟渠、杀菌、政策宣传等工作就是父亲难得的休整期。
年复一年,外乡人变为了家乡人,陌生人成为好朋友,潜移默化中,父亲听惯了老百姓的“牢骚”,交粮人也习惯了父亲的“苛刻”。
儿时的记忆里,经常听到人们说“虽然交往了二十多年,但老刘绝不会因工作为谁放宽政策。”
“老刘这人特别老实,每年几十吨粮交给他,我们安心。”
“团山村粮点从不短斤少两,乡里很放心。”押运员也常说。
诸如此类的肯定成了父亲30余载青春韶华里的勋章!
时间到了20世纪90年代,步入知命之年的父亲因企业改制下岗后重拾锄犁,默默当起了种粮人。直到我考上大学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时候,一生不注重表达的父亲对我说“管粮半辈子,我保持良心做事,希望血脉相传!”
流年似水,通过与近年来党和国家对粮食领域开展专项整治所暴露的诸多问题相对比,才能感受到父亲的难能可贵,难得他有那么一颗“粮”心,只为守护好国家的每一粒粮食;可贵的是他几十年扛牢责任,在平凡的岗位上执着坚守,默默践行使命担当!(刘思宏 || 责任编辑 廖翌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