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他时,外面正下着雨,他没带伞,快步向车的方向走去,准备上车时,他突然转身向我鞠躬,并说了一声“谢谢”,一滴水珠顺着他的脸颊落下,不知道是雨水还是泪水。
“在张某某关照你生意的这段时期,你有没有给过他好处费?”“没有!”此前,找到他谈话时,我的话音刚落,他便坚决地告诉我,这一刻我知道,斗智斗勇的时刻来了。
我是一名纪检监察宣传工作者,因岗位锻炼,有幸参与办理一起违法案,我们根据反映的有关问题找到了他。谈话室里,近50岁的他像一个“桀骜不驯”的少年,漫不经心地回答着我们的提问,一口一个“没有”,一口一个“不知道”“记不清”,以为这样我们就会拿他没办法。三个小时过去了,当我再次向他发问时,他低下了头,没说一句话。
“既然你不说,那我们今天的谈话就到这里吧。”说完,我便起身把相关材料递给他签字,而他却满脸惊讶地看着我,欲言又止。
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走访并调取了大量证据,再次找他谈话时,已是一个星期以后。
“你们终于找我了,这几天我内心十分煎熬,吃不好睡不好……”进入到谈话室坐下后,他焦急得像个孩子。
“你先别说话,听我说,我们从头开始,从你叫什么名字开始……”我的语气有些严肃。
整个谈话过程,有和风细雨的谈心,也有语重心长的摆事实、讲政策,通过给他耐心细致地讲解,他也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主动把事实经过都向我们一一交代清楚。
20多年前,他从省外到澜沧做生意,从刚开始说着一口让人听不懂的家乡话,到现在已是一腔“正宗的”澜沧口音。
在有力的证据面前,他无数次掩面叹息,后悔又委屈的样子不加一点修饰。“你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我问道。他长叹了一口气:“以后我一定会规规矩矩做事,不会为了赚钱再走旁门左道,这一次,我真的做错了,我愿意接受任何处罚。”
我们常说“不知者无罪”,但这绝不是逃避党纪国法惩处的理由。心中有了标尺,行为才不会出格。我相信,通过这一次的教训,在未来的经商路上,他会更加擦亮政商关系的“亲”“清”底色。(罕珊 || 责任编辑 马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