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出生于1949年,属牛,年轻时因为过度勤俭节约被我们村里的人称为“老抠”。
上小学的我,想吃一毛钱的冰棒要和父亲哭闹很久才得以如愿。成家立业后,才慢慢懂得父亲的苦衷,也才真正悟透父亲“抠”的价值所在。
我的祖父早逝,父亲在年幼时就随奶奶改嫁,从小寄人篱下的他吃尽了苦头。当和他年纪相仿的伙伴、兄弟们在玩耍的时候,他在忙着做家务、和大人一起干活抢工分。和母亲结婚的时候,因为贫困只能住在外婆给的三根椽子撑起的茅草屋里。
在那样艰苦的年代,父亲靠着吃苦耐劳的精神,从泥瓦工干到了瓦窑小老板。随着我们五个兄妹相继出生、长大,土墙变成了砖墙,茅屋换成了瓦房,瓦房又换成了楼房。但“老抠”这个绰号一直跟随着他。
父亲持家过日子真的很抠,从不乱花一角一分。我记得有一次家里盖偏房,为节约成本,父亲自己爬到房头放瓦,因为椽子不稳,跌落到下面的砖堆上,哥哥急得要带他去医院做检查,父亲因为怕浪费钱却死活不肯去,说自己只是摔到小腿,没大碍。万幸的是,在家人的坚持下,到医院检查后并无大碍。小时候,父亲买回家的水果都是傍晚摊贩收摊便宜卖的不新鲜的水果,父亲总是以自己身体好吃什么都不会病为由,先捡着已经有部分腐烂的吃,把好的留给我们。说来也奇怪,对食物好坏不在乎的父亲身体很健康,极少生病。
父亲的抠不仅体现在舍不得吃上,在用水用电和收集废旧物品方面也是体现得淋漓尽致。洗菜水、洗脚水一定要留着浇花浇菜,我和姐姐小时候常常因为忘关灯、关水等被父亲责骂。父亲还有收集废旧东西的习惯,家中的很多旧物品,是父亲从退房的租客房间收集来的,阳台的花盆大多是租客不要的桶。
我常常跟父亲开玩笑:“曾经全村人口中的大老板,怎么老是喜欢收集人家的旧东西?”他总是很认真地回答我:“因为党和国家的政策好,我年轻的时候才有机会当老板挣钱养家,虽然现在日子好了,但勤俭节约已经成了习惯,这些东西虽然旧,但是还可以用,我过惯苦日子,看不得这些东西被浪费。”
父亲的勤俭节约和辛苦劳作,让我们家出了全村第一个大学生,从最被人看不起的外姓贫困家庭变成全村大学生最多、第一家盖起楼房的家庭,这是他一辈子的骄傲。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明白,父亲的“抠”,是对生活的倍加珍惜,是对未来的谨慎经营,代表的是他对家庭的责任与担当。
年幼的我总是不愿意听父亲唠叨他吃过的苦。但现在逢年过节回家,我们最喜欢陪他忆苦思甜。因为,只有不忘过去的苦,才懂得珍惜现在的甜。(尚国佳 || 责任编辑 马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