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田间地头”读懂奋斗“三味”

来源:宁洱县纪委监委     发布时间:2023/08/25 17:2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母校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的回信中谈到“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献祖国,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方向”。新时代的选调生,应当是“选”之于党、“调”之于情、“生”而为民的,是堪当时代重任的。三字虽短,却重如千钧。带着母校的“红柳”精神,我于去年8月来到了这片离家数百公里的村落,在这茶咖齐飘香的红土大地上开启了我的驻村生活。这一年我切身体会到基层工作的纷繁复杂,也在工作中不断磨炼心性、提升本领,努力践行踏上“选调之路”的初心和使命。

初识田野,在“异乡人”的“酸”中尝到熟练的“甜”

回想初进这片村落时的情景,是绕了一层又一层的山,拐了一个又一个的弯,加上的闷热天气,让我的内心也有了一丝燥热,让我不禁怀疑,我真的能适应吗?

的确,我遇到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基层工作不了解、汇报材料写不好,乡情、村情不熟悉,群众问题答不上,本地方言听不实,与村民交流有困难……在那段时间里,在这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我深感迷茫与孤独,担心无法融入这里、没法做好工作,辜负组织的信任。幸运地是,无论是乡里的领导,还是村上的干部,都为我提供了许多帮助,带领我走村入户、了解实际情况。渐渐地,我和村里百姓交流多了,参与的工作也越来越多,大家逐渐认识我、熟悉我。现在,我能主动为百姓答疑解惑,积极参与各类民情调查,嘴里时不时还会蹦出一两句地道的“民族方言”。渐渐地,初入职场的那一股无助的“酸”变淡,甜味却愈发浓烈。

干在基层,在“繁琐杂”的“苦”中品到理解的“甜”

诚然,基层工作的确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千头万绪、纷繁复杂。一年来,我秉着“工作不一定出彩,但一定不能出错”的原则,从打扫卫生、会场服务、公务接待做起,耐心倾听每一条建议,踏踏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

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中,我们走村串户,对脱贫户和监测对象进行收入核算、采集、信息核实和系统录入。每一个数据的采集和录入都容不得一点马虎,录入的是简单的数字,关乎的却是“万家灯火”的民生。我和驻村工作队员们,积极配合村“两委”开展绿美城乡创建、耕地流出整改等各项重点工作,抓紧抓实村组队伍建设。完成了村干部“大岗位制”整合并岗、小组干部优化整合,成立了村级少工委,成功摘掉了“软弱涣散”的帽子。看着村里群众对工作的认可和支持,听着监测对象诉说对国家政策的感谢,看着生病百姓获得更多医疗补助挂在脸上的笑,心里感到越来越甜。

沉入乡村,在“细碎小”的忙中收获奋斗的“甜”

到村任职后,把他乡当故乡,把群众当亲人,随着肤色逐渐变深,我心中缥缈的农村框架也渐渐得到显现。

为把一项项惠民政策落实落细,我们常常选择在夜晚群众收工在家时入户宣传。一年来,我曾和村干部在卡点过夜值守,做好汛期道路劝返;一年来,我曾参与志愿队伍,挨家挨户上门宣传防疫政策,认真摸排外来信息;一年来,我积极参与耕地流出整改,深入田间地头拍照举证;一年来,我大力支持绿美乡村打造,参与“拆临拆违拆旧”工作……日复一日的工作早已让我忘却了每一个“昨夜”挑灯夜战,留下的则是清苦后的甘甜和努力后的喜悦。(李双俊 || 责任编辑 龚静)


扫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