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干部队伍中,有这样一些喜欢“装睡”的干部,他们一方面不是完全“躺平”,遇到有名有利的事马上变得积极上进;另一方面奋斗的动力又不足,遇到费力不讨好的事,特别是可能担责、有风险的事,赶忙退避三舍、假寐“躺平”。想躺则躺、想站则站,在这一动一静之间来回徘徊,自以为掌握了“装睡”的艺术。
对于党员干部来说,热衷于“装睡”实质是作风不严,耍小聪明,在该承担责任和风险的时候选择性逃避,长期以往必定会导致担当作为、敢闯敢试的精气神“卧床不起”。“装睡”的危害不容小觑,就如同温水煮青蛙一样,悄无声息中影响着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和团队凝聚力。
规避风险、趋利避害是部分干部热衷于“装睡”的主要原因。夫凡人之情,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趋利避害被认为是一种生物本能,趋利使生物习得更强的生存能力,避害使个体的生命得到保护和延续,本是一种正常的演替法则。但放在工作中,一旦党员干部对趋利避害“上瘾”,遇到矛盾冲突和复杂任务,不能很好地思考解决方式而是采取逃避态度,渐渐养成“有好处就上、无好处则退”的心理,“时醒时睡”也就成了常态。
古人说得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对于“时醒时睡”的干部,不能“一棍子打死”,须深入分析其原因和动机。现实中,一些干部受错误思潮和不良风气的影响,存在个人发展功利化、责任意识淡薄、担当精神减退等倾向,这些干部企图通过“装睡”,以最小的付出获得最大的收益。但也有一些干部在初入机关时志存高远,怀着一腔热血,时时事事冲锋在前,为何会慢慢演变成热衷于“装睡”的干部?究其原因,一是赏不当功,付出的汗水没有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提拔任用或精神奖励,使其陷入“付出者之困”,极大冷落了干部的心;二是问责泛化,在“事事问责”“终身追责”等问责压力之下,干部总是提心吊胆、畏手畏脚,很多时候干了也是费力不讨好,甚至还要面临被“一票否决”的风险,久而久之养成见机行事的心态。
对于部分企图通过“装睡”逃避风险和责任的干部,既不能一味批评,也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要“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对于受到错误思潮影响的干部,要从根上解决思想“病变”的问题,通过提醒谈话、教育引导、抓早抓小,立起政治规矩,激发内生动力,敲醒干部沉睡的心灵;还有极少数思想麻痹、“敲不醒”的干部,关键要举起板子、打在痛处,树立负面典型,形成警示作用。对于那些“受伤”“受挫”、内心深处不愿真正“躺平”的干部,要从制度上把他们扶起来、用起来,一方面要明确岗位职责、细化考核评价机制,切实做到能者上、优者奖;另一方面要将严管厚爱的制度措施从“纸上”落到“地上”,妥善平衡容错纠错与问责追责的力度,探索形成规范、科学的干部激励约束制度体系,及时开展谈心谈话,了解干部诉求,通过工作上信任支持、生活上体贴照顾、精神上关心关怀,使干部心情舒畅、充满信心,重新振作、积极作为。(龚静 || 责任编辑 茹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