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巨大诱惑和欲望面前跌入陷阱,只能说明自己党性锤炼不够,道德修养不纯正,以致迷失方向,这是我走到这一步的根本原因。”近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刊文剖析了陕西省安康市文化和旅游广电局原党组书记、局长杨海波严重违纪违法案。“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在一心向“钱”的贪腐官员中,很多也曾有勤勉苦干的“当年”,可贪心一动、底线失守,被心照不宣的“甜头陷阱”套牢的他们,回望其堕落过程,在令人叹恨的同时更值得党员干部深思。
“高飞之鸟,死于贪食;深潭之鱼,死于香饵。”作风上的“跑冒滴漏”,哪怕再小,都是对共产党人“拒腐蚀、永不沾”政治本色的玷污,若不引起警惕、不加以防范,便会埋下危险的“种子”。揆诸现实,殷鉴在前。当官发财两条道,党员干部当真正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当官不移公仆之志、用权不谋一己之利,把好从政关、把好自律关,既要管住自己的“口鼻眼耳”,更要摒弃“择钱而栖”的扭曲心态,把诱惑挡在清风正气之外,强化自我修炼,不负肩上使命。
不谋当谋之事,为官之耻;贪求身外之财,为官之危。从众多违纪违法者案例背后可以看出,一些倒下的党员干部首先是没过好“自我关”,让贪婪和侥幸战胜了自律和理智。一个人一生总要面对各种诱惑,总有一些人会利用你身上的某种弱点,投其所好,攻其不备,一些名利心太重、欲望心太强、敬畏心太缺的党员干部就会逐渐丧失原则,步步失守、节节败退。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党员干部要清醒认识到,自己手中的权力、所处的岗位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为党和人民做事用的,只能用来为民谋利。坚决抵制“不捞白不捞”和“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错误思想,面对歪风邪气、“邪魔歪道”经得住考验,迈得过关口,拧紧遵守纪律的“发条”。
“贪”字近乎“贫”,“婪”字近乎“焚”,充当金钱的“傀儡”无异于玩火自焚。从知纪法,到守纪法,考验的不仅是思想和本心,更考验忠诚干净担当的定力与耐力。党员干部当自觉修身立德,对党纪国法要有敬畏之心,对责任使命要有坚守之心,对名利欲望要有抵御之心,慎独慎初慎微慎友,时刻谨记“行”与“禁”之间的界限定义,在“琳琅圈套”面前做到眼不花、嘴不馋、手不伸、心不贪,不取不义之财、不去不洁之地、不沾不正之风,形成正确的干事创业“打开方式”。(刘奕麟 || 责任编辑 龚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