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君子”作为中国理想道德人格的典型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今天人们仍将“君子”作为人格美的典范。在孔子之先,君子主要指统治者,自孔子后才成为主要以道德为标志的理想人格。君子具备正直、诚实、谦虚、宽厚等优秀品质,他们坚守道德准则,秉持着高尚的道德观念,不会在危险的环境中追求私利。党员干部亦当保持赶考路上的清醒和坚定,以“不立危墙”的君子精神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新征程上,我们需要应对的风险挑战、防范化解的矛盾问题比以往更加严峻复杂。党员干部当怀君子之心,不立“危墙”之下,特别是理想信念之危墙。理想信念一旦动摇往往会造成思想上的松懈和滑坡,甚至酿成无法挽回的后果。纵观反腐败过程中的“老虎”“苍蝇”,他们陷入严重违纪违法甚至走上犯罪的不归路,从根本上来说都是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和崩塌,进而精神上“缺钙”,得了“软骨病”,再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打铁的人”首先要成为“铁打的人”。党员干部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终生课题,全面修炼灵魂、意志、党性和行为各个方面,常修常炼、常悟常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在面对各种诱惑和挑战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并不意味着不入“深水”、不涉“险滩”。那些借着“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来明哲保身、逃避责任、拒绝奉献的党员干部,实则是连小人都不如的“伪君子”,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躺平式”干部。他们奉行的是所谓“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处世哲学”,与党和国家对干部的要求完全相悖。这并不意味着“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这句话在此出现了谬误。党员干部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党员干部不作为、慢作为,看似远离“危墙”,实则“一叶障目”,滋生了党和国家事业、人民利益更大的“危墙”。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正如革命战争时期,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他们难道不知自身处于“危墙”之中?恰恰相反,他们心知肚明,但他们更清楚“大厦倾覆,无处可逃”的道理。于是,在大厦将倾之际,他们深怀民族大义,为了党的革命事业不顾个人安危、出生入死、前赴后继,把风雨飘摇的小小红船护航到了如今的巍巍巨轮,这才是真正的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百余年来,一个个“不可能”之所以变成“可能”,靠的就是在黑暗中相信光芒、在绝境中开辟新路的力量。党员干部要夯实理想信念,追寻先辈足迹、继承和发扬先辈精神,在“追光”中逐渐汲取光芒,驱散前行道路上的阴霾,成为新时代的“发光者”和“护航人”。同时,要精准识别真正的“危墙”,敢接重活、能挑重担,主动到艰苦边远地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争当可堪时代重任的后继之人。(周廉钦 || 责任编辑 龚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