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 警惕节日“致腐心理”

来源:西盟县纪委监委     发布时间:2023/12/29 10:35:00

“洁不洁,看过节”,节日向来是腐败的高发期。从公布的案例通报看,少部分党员干部仍然顶风违纪、以身试纪。如何让党员干部抵住诱惑“过廉节”,是组织和人民群众始终关心的话题。因此,面对各类节日吃请“陷阱”,党员干部应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方法论”,不能“犯迷糊”,需警惕节日“致腐心理”,给节日里的歪风“上锁”。

警惕“侥幸”致腐心理。随着党中央驰而不息纠正“四风”的有力举措,“节日病”得到有效遏制,节日腐败行为明显减少,但逢年过节仍是“四风”问题的高发期,部分党员干部仍认为节假日属于个人时间,组织难以监管,因而放松了对自己和家人的要求,导致“吃喝风”“出行风”等出现“变异”问题。“侥幸心理”会滋生腐败之风,从由浅入深的侥幸变成心无敬畏、肆无忌惮,最后使自己的“成长大树”离了群众之根,势必会“枯萎倒塌”。党员干部当自觉祛除侥幸心理,守住底线,时刻紧绷规矩意识这根弦,不因一时的麻痹而触碰“红线”,逾越“底线”,驱除“思想”之邪,确保信念不“掉线”、行为不“脱轨”,莫让自己在节日中“失节”。

警惕“补偿”致腐心理。“律己足以服人,身先足以率人。”“节日病”高发的其中一个原因在于一些党员干部认为在工作日期间受到的约束多,到休假期间就会产生“差不多行了”“该歇歇、喘口气了”的放松心理,从而滋生“补偿一下”“犒劳自己”的想法,导致“歪风”趁虚而入。“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作为党员干部,要注意念好自己的“紧箍咒”,树立“越到特殊节点越是考验干部”的思想和“雷区”意识,做到节日与平时一个样,坚决不让奢靡享乐、纸钱迷醉等不良念头占据上风,除“作风”之弊,扫“行为”之垢,治“不正”之病,时时刻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养成自醒之慧。

警惕“人情”致腐心理。俗话说,“盛情难却,却之不恭。”中国本就是一个重人情、关系型的社会,节日期间人情往来密集,党员干部极易患上“人情腐败症”。现实生活中,每逢过节,不排除有少数人为谋取私利或不正当利益,假借节日之名,挖空心思走后门找关系、送礼金红包,美其名曰礼尚往来。殊不知这种打着“礼尚往来”之名,行“礼上往来”之实,不知不觉在人情世故中逾越了“雷池”。人情有度,法纪为界。党员干部当学会算好“节日账”,不该拿的坚决不拿,不该吃的坚决不吃,不该去的地方坚决不去,始终“浪击身不斜,沙打眼不迷”,不给歪风邪气留半点机会、不给滋生“节日腐败”开半点口子,真正做到每逢佳节常警惕,身正风清心自安。(刘奕麟 || 责任编辑 龚静)


扫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