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关于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若干意见》,要求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重要论述精神。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让基层工作数字“负”能回归数字赋能,事关党的形象,事关人心向背,事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于为基层松绑减负、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具有重要意义。
“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是形式主义问题在数字化背景下的变异翻新。“政务上云”本是简化基层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的一桩好事,起初也确实让干部轻松,让群众满意。可愈到后来,一个政务APP变成了几十个政务APP,几个微信群也变成了几十个微信群,转发、点赞、拍照打卡等一系列要求让基层干部应接不暇,“指尖便利”沦为了“指尖负担”。基层工作本就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如果基层干部的指尖都被绑到了屏幕上,只忙着“键对键”应付,又怎么去“穿针引线”“面对面”抓落实呢?
反对和克服形式主义一直以来都是党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把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作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统筹部署、持续推进。党的二十大也明确提出,持续深化纠治“四风”,重点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刹住这股指尖上的歪风邪气,是干部和群众的共同期待。让干部从“线上”解放出来,手机上“叮叮当当”的通知少了,干事创业的责任心多了,才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到“线下”去“面对面”察民情、听民意、解民忧。
屏幕上的痕迹代替不了实打实的政绩,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要转变重“迹”不重“绩”的权力观。基层干部要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用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幸福感。
形式主义变异翻新也好,躲进“青纱帐”也罢,归根结底是一些党员干部不善于发现问题,不敢正视问题。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主动发现“指尖上的形式主义”问题,发现一起整改一起,畅通相关问题的投诉和反馈渠道。同时,有关部门要用足用好专项整治、技术监测、典型案例等工作成果,切实减去“指尖负担”,持续形成防治合力。
不合理的考核方法和指标,是催生“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重要原因之一。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还需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严格执行干部考核、工作检查等方面制度机制,持续纠正群里“说了”等于“做了”,图片“传了”等于“干了”等“指尖上的形式主义”问题。实现考核“重数据”向“重实绩”的转变,以正确的用人导向破除“干得好不如晒得好”的怪圈,把纠治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与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统一起来,大力选拔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基层干部,引导广大基层干部重实干、务实功、求实效。(周廉钦 || 责任编辑 龚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