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云:“术自心来,术正心正,心正气正。”从近期披露的一些贪腐案例来看,一些党员干部自身拥有聪敏的才智、勤奋的品格,可却在奋斗的道路上产生“病变”,逐渐偏离人生的“轨道”,步步塌陷输掉人生,令人扼腕。党员干部当把正心修身作为必修课,谨防“无所畏惧”的狂妄心理、“盲目攀比”的失衡心理、“利益至上”的贪婪心理和“不为人知”的侥幸心理,保持“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警醒,涵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的境界,不偏离人生“轨道”。
谨防“无所畏惧”的狂妄心理。自视甚高、架子大,把自己当成特殊人物;办事不讲规矩、随心所欲,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从近年来落马干部典型案例中来看,部分干部“狂妄心”泛滥,集“官气”“匪气”于一身,与党员干部“人民公仆”的身份格格不入,这种思想上的异化,必然导致行动上的走偏,与党和人民的信任与期待背道而驰。党员干部当在思想上亮起一盏“红灯”,静下心来问一问、想一想“我是谁、为了谁”,时刻牢记肩头担负的责任,明白手中权力是谁给的、应该用来做什么,保持敬畏心,杜绝“狂妄心”,做到有权不任性。
谨防“盲目攀比”的失衡心理。现实生活中,人们在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时,容易产生心理失衡。“别人一顿饭就消费几千上万元,而自己辛苦一年的工资还不如别人的零头”,“别人住豪宅开豪车穿名牌,何其潇洒”……念起了歪“经”,自然在迷途歧路上渐行渐远。对党员干部而言,当警惕心理失衡的危险,端正心态,摆正位置,摒弃执念,增强精神“免疫力”,树立正确的“比较观”,多向楷模学习、向典型看齐,专注于提升自身能力水平,涵养广阔的胸襟和开放的心态,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迈进。
谨防“利益至上”的贪婪心理。信奉“金钱至上,有钱能使鬼推磨”“当官就是要发财”,贪婪的私心、膨胀的欲望是一些党员干部铤而走险的重要心理诱因,贪得无厌的结果,是反被其害。党员干部应当树立“高雅之志”,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重大义、轻私利,倡导高尚正派、恬淡健康的生活方式,让严于律己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本能、一种常态,防止“贪欲缠身”“人情腐败”和“温水煮青蛙”陷阱,守住“清贫”,保持清澈和纯粹,守原则守底线,做到心无旁骛、廉洁奉公。
谨防“不为人知”的侥幸心理。“侥幸心理”实则是一种赌徒心态,是打开违纪违法入口的一把“钥匙”,最初的蒙混过关,看似是占了便宜,其实是为自己埋下了祸根,一步步腐蚀思想,助长欲望的恶性膨胀。百密总会有一疏,作为党员干部,当始终在心中高悬法纪明镜,守牢初心、不忘本分,坚决防止“小节无害”的麻痹侥幸心理和“下不为例”的试探心理,自重、自省、自警,锤炼意志力、坚忍力、自制力,做到“思”而出乎理智、“做”而有所顾忌、“行”而不忘法纪,校准航向,端端正正跑好人生赛道。(刘奕麟 || 责任编辑 龚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