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事关党的生死存亡和事业的兴衰成败。没有好的作风,就跑不好新时代的“接力赛”,跑不出新征程的“加速度”,闯不出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然而,少数基层政府和基层干部出于避责需要,对向上呈报的信息采取粉饰性、掺水性等策略行为,导致上报数据失真,出现“信息避责”现象,不仅降低政府治理效能,还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利益。对此,党员干部须引起重视,借鉴慎行,防止脱离群众、影响形象、败坏作风、阻碍发展。
以磐石信念,强化担当意识,让胆子壮起来,将“不敢”变成“我来”。为官避事平生耻,重任千钧惟担当,为官要有担当“官念”。少数基层干部缺少担当、不敢担责,“潜心”玩图片、数字和表演游戏,人为制造信息壁垒,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截然相左。其“不敢”看似个人性格问题,实则是党性不纯、作风不正的表现,只打着自己的“小算盘”,而没有算党和人民需要的“大帐”。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基层干部一定要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善于从党和人民的立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不断强化担当意识,增强“我来”的主动自觉,抵御各种躺平、摆烂、投机取巧心理,传承和弘扬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革命精神,在脱贫人口收入核算、耕地流出问题整改、筑牢粮食安全底线等工作中,勇为闯将干将,勇做前驱一卒子,经受住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能尽责、敢担责,用知识和智慧为群众排忧解难,扛起为民服务的大旗。
以雷厉行动,锤炼干事本领,让信心强起来,将“不会”变成“我行”。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信息避责”的生成与干部能力不足、无力担责密不可分。基层干部面对复杂的治理任务,难免陷入“本领恐慌”的窘境,而又没有以积极主动的行动和实践去化解自身“瓶颈”,“能力不够、数字来凑”就容易成为惯用伎俩。一方面,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训什么”的原则,强化基层干部履职能力培训。根据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党员干部的培训需求,积极筹备基层党建、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领域的专题培训,及时为基层干部队伍填知识空白、补素质短板、强能力弱项,增强聚焦难点、解决难题的硬实力,不断提升专业技能水平。另一方面,要提升实践能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服务群众、防范化解风险本领,加强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着力增强防风险、迎挑战、抗打压能力,切实担负好党和人民赋予的政治责任,在基层“大熔炉”中淬火成钢。
以金石决心,完善制度建设,让骨头硬起来,将“不愿”变成“我上”。仁圣之本,在乎制度而已,制度问题解决不好,“信息避责”的作风问题就会屡教不改。基层干部作为“理性经济人”,当面对上级动辄使用的“一票否决”,问责“过多、过滥、过重”的高压工作环境时,想方设法避责就容易成为本能反应。一方面,要完善信息报送监督机制,促“卸妆”还“原貌”。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上报的信息进行分析,甄别出异常、虚假、抄袭信息,撕下虚报、瞒报、谎报行为的“遮羞布”。另一方面,要完善容错制度和激励制度,让干事创业者有奔头。精准划定容错免责界限,将失误与失职、敢为与乱为、为公与谋私区分开来,依纪依法容错减责问责,让基层干部真正将思想包袱卸下。同时,树立良币驱逐劣币的用人导向,拓宽基层干部晋升渠道,改善在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努力营造“为干事者撑腰、让有为者有位”的创业氛围,让更多“千里马”有公平竞技的机会,在竞争中奋勇争先、脱颖而出。(范磊 || 责任编辑 龚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