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体现着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的形象。如何过“紧日子”,既是一道试题,也是一门学问,值得每一名党员干部认真思考。党员干部应当树立“俭”的意识和“紧”的思想,摒弃“利字当头”的歪心思,在习惯过紧日子中树牢正确的政绩观,将“紧日子”过出“甘甜味”,在为民服务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香甜”。
“紧”在内心。“羲农至舜禹,所尚惟朴素。”正是靠着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过“紧日子”的思想,我们党带领各族人民战胜了一次又一次困难,闯过了一个又一个山头。然而,却有一些党员干部认为艰难困苦的时光已经是“过去式”,产生了松一松的念头,从而出现铺张浪费、享乐主义等现象,将如何过好“紧日子”之问抛诸脑后。党员干部当涵养“过紧日子”的自律自觉,练好党性修养的基本功,善于辩证、客观地看待“紧”的问题,不贪图享受、不迷恋奢靡,严格克己自律,做生活朴实的人。
“紧”在行为。“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过紧日子”是党员干部的党性体现。党员干部将“紧日子”过成“平常日子”,是一种自省,也是一种传承。每一次的奢靡浪费、假公济私都有可能会导致自身欲望的不断膨胀、变质腐化,最终损害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党员干部要把“过紧日子”的思想融入日常工作中,始终坚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自己过紧日子,让群众过好日子”中实干奋斗,不因经费“紧”而让工作“松”,既要“节”更当“勤”,让崇尚艰苦奋斗的精神转化为行动自觉,去掉形式主义的“华丽装饰”和官僚主义的“花花架子”,当好人民群众的“老黄牛”和“服务员”。
“紧”在作风。古语有云:“奢靡之始,危亡之渐。”纵观古今的腐败案例,我们不难发现,不少党员干部在违纪破法的过程中,都丢失了艰苦朴素的工作和生活作风,最后掉进违法犯罪的深渊,既伤了“自身”,更寒了群众的心。“紧日子”就要“紧作风”,要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幸福的好日子。身为党员干部,当不断锤炼过硬作风,发扬勤俭节约、艰苦拼搏的优良传统,保持清醒头脑,坚持以俭修身、以俭兴业,“紧”出一分一秒苦干实干、“紧”出一分一厘用之于民,始终牢记以俭立名、以侈自败的道理,祛除放纵奢侈的不良习气,书写好共克时艰、行稳致远的人生诗行。(刘奕麟 || 责任编辑 龚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