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历来以吃苦耐劳、勤俭持家传统美德著称于世。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古老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和政府要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为老百姓过好日子,这是我们党的宗旨和性质所决定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在“把过紧日子作为常态、形成习惯”中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塑“勤俭之风”,用“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
“过紧日子”需“紧”于思想之上。精打细算,才能油盐不断;粮收万石,也要粗茶淡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离不开“勤俭”二字。过紧日子,不仅是我们党的性质宗旨要求和历史经验总结,也是继往开来、成就伟业的时代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党员干部要从思想上“紧”起来,客观看待过紧日子的要求,率先垂范,坚持以俭修身、以俭兴业,坚持厉行节约、勤俭办一切事情。
“过紧日子”需“严”于行动之中。追求美好生活与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并不矛盾,这更体现了党风政风焕然一新,推动社会风气向上向好。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的深入实施,严控和压缩“三公”经费支出、坚持过“紧日子”,已经成为党政机关的常态。配多大的办公室、坐什么规格的车、出差住宿就餐标准是多少等,干部心里都清清楚楚。但个别地方的领导干部依然把过紧日子视作临时现象,习惯用老思维渡难关,对如何勤俭节约过“紧日子”思考不多,对怎样维持大把花钱的“好日子”却想方设法。在过“紧日子”上,必须精打细算,该花的钱,数额再大也要“大方”,丝毫不能含糊;不该花的钱一分钱也要“小气”,也要“心疼”,就是要“财”尽其用。各级政府要带头落实,勤俭办一切事业,党政机关少花一分钱,民生事业就可以多安排一分钱,把资金用在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上,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过紧日子”需“严”于作风之上。政府过“紧日子”,为的是让老百姓过好日子。过“紧日子”不等于不花钱,而是讲求精打细算。然而当前部分党员干部对“过紧日子”的认识还存在差距。有的政绩观错位,搞一些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有的秉持着“有钱不花,过期作废”的错误认知,以预算内的支出没有用完为借口搞年底突击花钱,造成大量资金浪费。党员干部的作风直接关系到党的形象和群众的信任,必须从细节入手、向实处着力,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以忠诚于党、热爱于民的心态,加强党性修养,锤炼工作作风,将“严于律己”真正融入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把“紧日子”过成一种常态、一种习惯,以实际行动践行“简朴勤廉为民”的理念,凝聚党心民心,共同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王曦影 || 责任编辑 龚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