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旅獒》载:召公害怕周武王玩物丧志,劝谏武王修德慎行,指出“不矜细行,终累大德”,意在告诫不顾惜小事小节方面的修养,到头来会伤害大节,酿成终生的遗憾。处理小事小节的态度不仅可以体现为官从政者的人品和素养,更关乎其原则和底线。
莫言万木死,不因一叶秋。质变是量变的结果,侥幸是不幸的开端。从“道自微而生、祸自微而成”,到“涓流不止,溪壑成灾”,再到“一趾之疾,可丧数尺之躯”,注重小事小节是千百年来反复提及的古训。然而,极少数党员干部心存侥幸,顶风违纪。有的管不住手,喜欢拿点“小回扣”,收点“小礼品”;有的管不住口,习惯喝点“小酒”,吃点“小菜”。还美其名曰:成大事者不拘小节。逐渐在推杯换盏中放松了警惕,在小恩小惠前丢掉了原则,在轻歌曼舞中丧失了人格,最终堤溃蚁穴、东窗事发。
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拒腐防变如同治病强身一样,要有防微杜渐的慎初意识。《松窗梦语》载:一个轿夫穿了双新鞋,开始时小心翼翼,生怕把鞋弄脏了。后来一不小心踩进泥水中,便“不复顾惜”。“居身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无论是“轿夫湿鞋”,抑或是“破窗效应”,都表明第一道“闸门”一旦打开,欲望的“洪水”就会一泻千里,难以遏制。党员干部要有底线意识,不能以“一点小事无所谓”来放纵自己,学习良医的思维,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消隐患于端倪。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君子慎其独也。从最隐蔽、最细微的言行上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质,即使一人独处、无人注意之时,也要谨言慎行,不做失德失道的事。君子慎独,不欺暗室。东汉杨震面对故人贿赂和“暮夜无知者”的说辞,留下“四知拒金”的美谈。元朝许衡不食路边“无主之梨”,传下“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的佳话。然而,有些“两面人”台上道貌岸然,形同正人君子;私下偷鸡摸狗,恰是虚伪之徒。人前清廉,人后贪腐的拙劣演技,无异于皇帝新装般的自欺欺人。暗处不欺隐,不畏人知畏己知。党员干部要在私底下、无人时和细微处,始终做到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人前人后表里如一。
不虑于微,始贻于大;不防于小,终亏大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小事小节中有党性、有原则、有人格。” 党员干部守住拒腐防变防线,最紧要的是从小事小节上守起,从一言一行、一点一滴严起。修身养德知于初,注重细节行于微,从严要求禁于独。切莫因一餐饭无足轻重而热情赴约,切莫因一份特产不值钱而欣然笑纳。如若小节不拘,必定大节难保,等吃了大亏才幡然醒悟,为时晚矣!(范磊 || 责任编辑 龚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