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减负不能“雷声大雨点小”

来源:普洱市纪委监委     发布时间:2024/05/20 15:42:00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最突出的问题和矛盾也在基层。一直以来,为基层减负、给干部松绑的话题热度不减。从中央到地方,相继出台了基层减负政策和措施,彰显了为基层减负的坚定决心,各项工作成效明显。

为基层减负是广大基层干部的心声。然而,有的地方却大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基层减负政策落实过程中“搞变种”“穿马甲”,看似大刀阔斧,实则“雷声大雨点小”,许多减负政策只停留在纸面上,减负成效甚微。类似的做法不但无法减轻基层干部的工作负担,反而使他们戴上更加沉重的精神枷锁,可谓“越减越重”,基层治理深陷“小马拉大车”困境。

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有的基层干部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长期处于工作干不完、干不好的高压状态,只能将更多精力用在赶进度、补台账上,无暇顾及工作的质量和成效,真正投入基层一线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的时间不断被挤压。还有的基层干部充满焦虑,各项监督检查、考核评比应接不暇,追责问责的力度却不减,在责任和压力的层层传导之下,不少基层干部感到力不从心、难以招架,甚至在“多干多错、少干少错”的陷阱中无所适从。

“箩筐不怕沉,扁担就一根”。基层干部一头挑着上级交办的各种任务,另一头又挑着群众的急难愁盼,倘若一味地往筐里装东西,不顾及基层干部的承受能力,“扁担”迟早会被压断,其后果不仅会影响工作实际成效,严重的还会损害干部的身心健康。基层的担子越来越重,群众的期待越来越高,基层干部做好各项工作本身就不易,只有将基层减负落到实处,让基层干部成长有空间、工作有盼头、生活有温暖,才能吸引和留住更多优秀人才,不断充实基层干部队伍力量。

基层减负要减出实效,正视问题、精准施策才是关键。一方面,要以有效举措减负。既要注重源头治理,健全体制机制,进一步明晰基层的权责清单,着力整治文山会海、检查考核过多过滥等问题;又要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创新一批接地气、有实效的减负措施,让在基层、懂基层的干部从“枷锁”中解脱出来,在为民服务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和价值。另一方面,要切实为基层赋能。统筹更多编制、资金、项目等资源向基层倾斜,大力开展基层教育、农业、医疗等人才定向培养,选优配强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等,不断提升基层干部专业化水平。同时,要持续推动放权赋能,畅通晋升渠道,完善容错纠错机制等,让基层干部在可感知、可持续的激励关怀中更有盼头、更有干劲。(龚静 || 责任编辑 王森元)

 


扫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