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终为始”最早出自《黄帝内经》,是一种逆向思维,“终”就是结果、目标,“始”就是起点、前进,意思是通过确定最终的目标来指引前进。学会以终为始,就是要以结果为导向,以目标为导向,拥有远大的志向,先确立成为什么样的人,倒逼要求现在做的每一件事,坚定理想信念,踔厉奋发,不断调整姿势来确保自己始终朝着目标前进,达到始与终的有机统一。
以终为始是立大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自古以来,中国传统士人都将此作为毕生所追求的目标,并不断严格要求自己。立大志,“志”从何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告诉我们,“志”源于榜样,有封狼居胥、战功累累的霍去病,更有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还有执法如山、一心为民的鲍卫忠……正如历史上的班超,为人有大志,从小就特别崇拜傅介子、张骞等英雄人物,并渴望像他们一样为国家建功立业,为此他勤奋好学精通经史子集,参与边塞军事行动积累实践经验,最终有所作为。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要从中汲取力量,从自身出发,不局限于自己,不断地超越自己,努力地向目标前进。
以终为始是明方向。“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要完成既定目标,把握正确的方向应该摆在第一位,这就要求我们具有慎思明辨的能力。白纸和黑纸,形态相同,重量一致,只是颜色相差,那么只要闭上眼睛,即便摆在身前也难以分辨。但倘若最初就知道白纸和黑纸的方位,即便闭上双眼,分清楚亦不是什么难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揭示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干事创业的路上难免碰到大雾和泥泞的阻碍,只要坚持走正确的道路,做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就一定会有收获。回望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党最初成立时力量弱小,但中国共产党人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正是行走在光明的大道上,一百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峰,其间走过弯路,但我们勇于修正错误,不断尝试,砥砺前行,坚定不移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以终为始是守原则。守原则是干事创业的底线更是“红线”,也是一切行动的必要条件。相传,一代廉吏吴隐之,任职期满离开广州时,船到石门,忽然狂风大作,船只摇摆不定、几近颠覆。吴隐之暗觉蹊跷,便唤来家人和随从严厉审问,得知是夫人受礼了一斤沉香后,大怒:“扔掉!扔掉!不要让这一斤沉香玷污我一生清明!”遂弃沉香,湖面立即风停浪息,船只得以继续前行。怒弃沉香,弃的是贪婪,留的是原则。有错误的观点认为规规矩矩是条条框框,影响个人才华的有效实现。事实上,守原则、讲规矩才是我们实干兴邦的最大底气。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划出“红线”,标出“禁区”,列出“负面清单”,进一步规范了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为广大党员干部在前行的道路上加装“护栏”。只有坚持原则,坚守底线,坚固防线,不迷恋沿途的风景,不害怕道路的弯折,干事创业方能行稳致远。
征程或许坎坷,前途终归光明。远大的志向是我们前行的目的地,正确的方向指明了干事创业的道路,坚守原则就是为人生旅途保驾护航。以终为始,久久为功,坚定勇毅前行的信念,我们定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速路”上一路飞驰。(邝鑫雅 || 责任编辑 龚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