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太压头,终于盼到周五,就找个地方聚聚,结果因酒驾醉驾被查处。”“上菜前,看见饭馆有麻将机,想着小打小闹、消遣消遣,问题应该不大……”剖析党员干部违纪违法行为,不难发现,有不少权力越界、行为失范问题发生在“八小时外”。有的把社交圈当成所谓“江湖”,讲“义气”称“兄弟”,混完这圈混那圈;有的生活奢靡、趣味低俗,沉迷觥筹交错;有的放松底线、权力出轨,对“好处”、贿赂来者不拒。“八小时外”的“私人领域”,已然成了一些干部走向贪污腐化的温床。
“八小时外”,问题缘何屡禁不止?最关键的是,一些党员干部松懈了自我,在“无人监管”的“私人时间”里“犯了病”。“八小时外”同样能体现党员干部的官品、人品以及作风素养,党员干部当管住“八小时外”,紧思想之弦、守纪法之界、持修身之心,不松散懈怠,将“八小时外”的“避坑指南”常植于心。
紧思想之弦,杜绝“思想滑坡”。理想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有的干部认为,工作时间不逾规矩、认真工作,下班后属于个人时间,可以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甚至暂时抛却党员干部身份,但其实,“八小时外”的生活圈、交往圈、娱乐圈更难监管,不少权力越界、行为失范问题易发高发。党员干部守好“八小时外”,首先当解决好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坚决克服麻痹思想、放任心态,不断锤炼党性,严防“思想松懈”,树立作风问题不可触碰的底线思维,为自己多念一声“紧箍咒”、常上一道“保险栓”。
守纪法之界,杜绝“腐败源头”。没有监督的权力容易被滥用,也容易滋生腐败。“八小时外”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随意性,是更容易产生懈怠、放松心理和滋生腐败现象的时段,失去有效监督,有的党员干部便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就会在“被围猎”中放松警惕,在灯红酒绿中迷失自我,吃不该吃的饭,做不该做的事。无论是在工作期间还是工作之余,党员干部当始终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坚持自查自省,增强对“糖衣炮弹”和享乐主义的鉴别力、免疫力,把握底线、站稳脚跟,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越界、不越轨,将守纪律、讲规矩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持修身之心,杜绝“霉化病变”。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制度约束再紧,外部监督再严,若是内心自律失守,那么出格逾矩的行为也会发生。自觉自律,才是“八小时外”最稳的安全感,党员干部当坚持“三省吾身”,时刻牢记党员干部身份,自觉践行正确的价值观,讲操守,重品行,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防微杜渐、明辨是非、克己慎行,不被眼前的蝇头小利所迷惑,不因眼前的荣誉光环而迷失,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更要时刻自我约束、严格要求,自己筑造“防火墙”,自己设置“高压线”,把修身自律作为品格修养的价值底色,不移其志、不忘其本。(西盟县纪委监委 || 责任编辑 龚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