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筑室者,先筑其基。”基层干事创业的氛围如何,干部工作状态如何,关乎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落地落实。“形式”不是“硬通货”,能力和贡献才是,然而在部分基层依旧存在“旧形难舍,新标模糊”的问题。只有发扬钉钉子精神,始终保持突出问题的整治力度,以“实招”破题,才能让减负效果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以正确的“方法”,去掉“方方面面”的繁文缛节。近年来,虽然以实际成效来评价工作成为共识。但“实际成效”以什么标准来体现,尚难把握,当评价部分工作时,仍会受到是否建立台账、是否留痕等“惯性”影响“放不开手脚”,对不熟悉、不了解的领域,免不了回到堆报表、造典型、论“帽子”的老路上。甚至在一些地方,留痕还成为一种新的督导方式,经常与督查检查考核捆绑在一起,简单地以“痕迹多少”来评判工作的好坏,带歪了许多基层干部的政绩观和工作观,对基层治理造成了非常消极的影响。因此,为基层减负必须以上率下,聚力根治“痕迹主义”。明确树立重“实绩”轻“痕迹”的工作导向,检查督查考核不做虚功,直接深入一线,现场看实物、查实情,将基层干部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作为重要指标来评估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切实为基层松绑减负。
以严谨的“程序”,省掉“层层加码”的文山表海。为基层减负贵在精准,也难在精准。层层传导压力是落实各项政策和工作的必要举措,有利于层层压实责任,但是将“压力层层传导”变为“压力层层加码”,甚至异化为压力“甩锅”,这种不负责任的“粗暴”加码方式体现在督查检查、转发文件、分配任务等各个工作过程,让处于政策执行终端的基层干部随时面临“既要又要”的困境,有苦难言。为基层减负关键在于精准传导,须多些“结结实实”的帮助,少些“指指点点”的问责,广泛倾听群众呼声,做到情况明、底数清,防止“长官意志”和“行政打压”。只有从上到下真正吃透基层减负的内涵和要求,才能逐步改变层层乱加码的现状,形成“上边风清气正,下边一呼百应”的干事氛围。
以硬核的“招式”,砍掉“流于形式”的考核评价。同行评价、投票评优是部分地区考核干部的方式之一,甚至是一人一评、一事一评,但其中可能存在的“人情”“面子”问题,也让基层干部深感担忧。各类投票乱象,既增加了基层干部心理负担,又滋生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为基层减负须完善考核方式,优化察人“识别码”,让基层干部卸下包袱、轻装上阵,坚持把党组织考核与群众评价、干部意见与群众意见、平时考核与年度考核、干部干什么与考核考什么相结合。坚持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从不同维度把表现好的干部识别出来。坚持用事实说话,破除论资排辈、平衡照顾思想,打破隐性台阶,不求全责备,让敢担当有作为的干部有干事舞台、发展空间,树立起重实干实绩的用人导向。(王曦影 || 责任编辑 龚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