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中写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畏”代表的不仅仅是害怕更是敬畏,害怕是短暂的,而发自内心的敬畏会随着岁月的流逝愈发深厚,只有由内而外地对党纪国法产生敬畏,才能把腐败扼杀于萌芽之中。新时代的纪检监察干部必须牢牢守住思想防线、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才能始终保持正确的人生航向,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心怀敬畏需“克己”。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雷霆之势惩治腐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更是强调“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腐败是危害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最大毒瘤,是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威胁。如果任凭腐败问题滋生蔓延,最终必然会危害民之根基,国之命脉。因此,我们必须抓好反腐败斗争这一严肃政治任务和重大政治责任。作为新时代的纪检监察干部要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论述学深学透,把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作为工作中的日常准则,克制“贪嗔痴”,始终敬畏党、敬畏人民、敬畏法纪,把党和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做一个一心为公、一身正气、一尘不染的人民公仆。
心怀敬畏需“守心”。“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敬畏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道德修养,常存敬畏之心能让人谨言慎行,认真做事,踏实做人。只有心存敬畏,才能坚守信仰追求,遵循职业底线,前行的每一步才能脚踏实地,步履稳健,从而在人生的道路上行稳致远。新时代的纪检监察干部要牢牢守住对党忠诚老实,坚定理想信念,坚守人民至上的初心,正确对待权力,时刻自重自省,严守纪法规矩,扣好廉洁从政的“第一粒扣子”,时刻保持对党纪国法的敬畏,在大是大非面前经得住考验,在日常的小事中守得住操守,步有所向、行有所止,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件事,履行好岗位职责。
心怀敬畏需“明性”。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纵观我国古代历史长河,有许许多多恪尽职守,廉洁奉公的故事载入史册、代代相传。屈原曾挥笔写道“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字字句句体现的都是他清廉正直的高尚品德,而恰是他在举世混浊、是非颠倒中,体现了文人墨客的傲人风骨;五柳先生陶渊明,一句“不为五斗米折腰”,字字珠玑、铿锵有力道出廉洁是正直清白、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的铮铮铁骨的英雄气概。新时代的纪检监察干部应当以史为鉴,磨炼心性,心怀敬畏,始终保持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战战兢兢的戒惧意念,在变幻莫测、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不浮躁,不被私心杂念所扰,不为个人名利所累,永远谦逊平和,保持内心的执着和清静,恪守心灵的从容和淡定。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卑以自牧,含章可贞。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当仰天地浩然正气、行光明磊落之事,克己、慎独、守心、明性”,古往今来,但凡成就大事业者,多是理想信念坚定、对人生抱有积极态度,心有所畏之人。新时代的纪检监察干部要始终以一颗敬畏之心来对待工作,行有所止,守好底线,恪守法纪,才能扛起国家之任,不负时代,不负韶华。(唐蝶 || 责任编辑 龚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