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减负需减到干部“心坎”上

来源:思茅区纪委监委     发布时间:2024/07/15 17:11:00

日前,“禁止蕉绿”成为网络热词,它不仅成为职场人员释放压力的出口,还给予他们战胜焦虑的积极心理暗示。在身体各项指标都正常的情况下,心理健康问题经常被人忽视。诚以为,在基层减负过程中,不仅需要关注绩效表现,还应用心呵护基层的心理健康。干部

对症下药,用心搭好心理健康平台。基层干部身上的担子沉、任务重,加之农村地区条件生活环境差,条件艰苦,晋升机遇难得,更易形成失落感,促发不满情绪,久而久之,心理问题便会滋生出来,严重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状态。“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决不能让小心结变成大毛病,对于基层干部的心理问题,必须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搭建心理疏导服务平台正当其时。要通过吸纳各市县乡村的心理人才或志愿者,组成专业的服务团队,提供线上线下的咨询、疏导、辅导、心理知识普及等服务,建立干部心理健康档案,定期排查、定期疏导,做到“言苦有人听”“疑惑有人解”“有气有地撒”“心病有‘心’管”,将基层干部心理工作常态化开展。

有的放矢,用心落实基层减负工作。“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乡村振兴、社会治理、安全生产等“责任弦”时刻绷紧基层干部脑海中,“不敢有半刻松懈,不敢有丝毫的懈怠”,身体疲惫是真,心里忧虑也是真,长此以往,必定会在个别干部心中形成沉重的心理压力,导致工作畏首畏尾,怕出错、怕问责,思想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不敢担当,不敢作为,因此,基层减负不能空喊口号,减文件、减材料、减流程、减无谓的加班,减冗杂的督查检查,优化考核评价指标,改进问责方式等措施必须落到实处,要注意纾解基层干部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让他们能放手干、大胆做。

标本兼治,用心理顺政策配套机制。“心病还须心药医”,减压力、提待遇、给机遇,给基层干部注入一针“强心剂”,就需要政策机制的“保驾护航”。科学设计问责机制,避免“一刀切”的简单问责,明晰职责界限,防止推诿扯皮,让基层干部放下包袱再出发;合理制定考核评价标准,要绩效,也要一个健康的干部,鼓励基层干部真抓实干,给足发展空间,让他们以积极的心态、昂扬的斗志在工作中乘势而上,有所获、有所得,心有所向,情有所归;健全干部心理健康管理机制,尊重个人差异,保护个人隐私,加强组织关怀,适时引导,让存在心理问题的干部敢说、敢查、敢治。(曹世健 || 责任编辑 龚静)

扫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