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年轻干部 当减去“精英感”加份“百姓观”

来源:镇沅县九甲镇     发布时间:2024/09/10 10:08:00

不忘清风来时意,骄阳普照守初心。伴随着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环境,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加入基层工作,但许多人因现实与理想不符而感到迷茫。学历不等同于能力,基层工作当俯下身子、沉下心来,倾听群众的意见,减少精英心态,脚沾泥土,心怀真情,扎根基层、服务基层。

保持热爱,积极融入“大家庭”磨炼得失之性。大学生初入基层,面临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转变,也是个人成长的重要阶段,因此难免要经历一些困难。基层工作繁重,常常需要全天候工作,一个人可能要处理多项任务。同时,基层工作也充满现实挑战,需要关注农业、农民增收、安全生产等实际问题,牺牲个人时间,面对家人的思念和群众的不满。但如《易经》所言:“吉凶悔吝者,生于动者也”。得与失是人生不可脱离的存在,它可能是这一次的终点,而又是下一次的起点。其实得失都不应该被贴上“好与不好”的标签,只有在得中念过失,失中寻机遇,辩证观之,坦然行之,方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让“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的窘迫,转化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坚定。

脚下染泥,真正走进“田野间”锤炼躬耕之能。为学之实,固在践履。李强总理曾说:“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高手在民间”。乡间小道走得多了,让理论有实践的“深度”万事践于行,基层更是如此,群众中有大智慧,板凳上有巧办法,工作中的许多“金点子”都是在群众的小板凳上聊出来的。因此,身为基层年轻干部要摒弃高高在上的精英感,站稳人民立场,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收集基层最全面、最真实、最生动的情况,就更容易学到书本中没有的知识,“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先生,正是靠“蹲下去才能看清蚂蚁”的躬耕精神,跑遍兰考120多个大队,找到了治理风沙的良策,“四有书记”谷文昌先生,与群众坐一条板凳睡一个屋,端一个饭碗走一条路,全县60多个村400多名生产队长,他几乎都能叫出名字,他带领群众治理风沙,注重向群众学习,最终制服了“沙虎”,筑起了坚固的绿色长城。“山以险峻成其巍峨,业已磨难成其伟大。”基层年轻干部当以他们为榜样,经常入户走访,与群众干在一起、想在一起,在与群众打交道中,不断提高基层工作的技巧和方法,积累工作经验,真正从“闻知”“说知”到“亲知”践行,千帆俱进,山遥水阔,做到扎根基层、学在基层、干在基层。

笔耕不辍,切实站位“大格局”修炼文辅之章。写作是基层年轻干部展现专业素质的关键,需将实践经验转化为有理、有物、有序的材料。毛泽东和邓小平同志都强调领导干部应亲自撰写重要文件,在新时代,基层领导干部更要为解决问题而笔耕不辍。文字工作是一项“磨心眼子”的活,没有捷径可走,但有规律可循,需要平时养成良好的习惯和作风,做到勤读、苦练、实干,一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大量的阅读是培养和训练写作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只有坚持做到勤学理论、钻研业务、博览群书才能写出内容充实、生动活泼、意见性强的材料;二言板凳须坐十年冷。文字工作是“冷水泡茶慢慢开”,急不得、快不了,需要有“坐冷板凳”的耐力和韧劲,干部讲“十年磨一剑”,写作也要“十年练一笔”,要千锤百炼、字斟句酌、精雕细刻;三言文章力避“空八股”。我们常常说,材料要“实”要有“干货”其本质还是文风上的问题,习惯“新瓶装旧酒”空喊口号、言之无物,而应注重内容和质量,准确传达领导意图,并考虑群众的阅读习惯,使材料更贴近实际、生活和群众,让文章有温度、冒热气。(王曦影 || 责任编辑 龚静)

扫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