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起关于国家管网集团总部(含部门单位)在2022年要求下属企业参加的会议800余次,平均每个工作日超过3次的通报冲上热搜。开会是传达思想、安排工作的常用方式。但凡事得有个度,如果只是一味地重形式轻内容、重过程轻结果,追求表面的光鲜与数字的堆砌的行为,忽视了工作本身的实质与效果,会议则在无形中成为阻碍前行的绊脚石,成为形式主义的一大典型表现。
近年来,随着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纠正“四风”持续深入,“文山会海”等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但在一些地方,层层开会、级级表态、开会等于落实的“会议依赖症”,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不少单位陷入了仿佛只有通过频繁的会议才能彰显工作的重视与推进的“怪圈”。然而,这些会议往往内容空洞、重复冗长,缺乏明确的目标导向和具体的行动方案。它们更像是一场场精心策划的表演,并未落实工作。会议记录详尽,决议文件堆叠如山,但真正转化为实际行动的成果却寥寥无几。同时,会议频繁召开,不仅是对时间与资源的极大浪费,更是对组织效率与团队士气的无形侵蚀,严重阻碍了工作实效的落实与提升。
在这个快节奏、高效率的时代,形式主义如同一股不容忽视的逆流,悄然侵蚀着社会肌体的健康与活力。这种以会议落实工作的方式,严重背离了工作的初衷与本质。究其原因,形式主义之所以能在会议中肆虐,其根源在于部分领导干部政绩观扭曲、工作作风不实。他们片面追求会议的数量与规模,将开会视为展示政绩、推卸责任的手段。同时,缺乏有效的监督与问责机制,也使得这种不良风气得以蔓延。因此,要根除会议中的形式主义,就必须从源头入手,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强化责任担当意识。同时,建立健全的监督与问责体系,确保每一项工作都能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面对会议落实工作中的形式主义问题,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以监督推动各级党委(党组)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一方面,要督促相关部门、单位破除“开会就是重视”的惯性思维,弘扬“短实新”的会风,统筹做好会议规划,精简会议数量、提高会议质量。对于确需召开的会议,要明确主题、突出重点、控制时间,鼓励采用视频会议等现代化手段,省去集中开会路途的奔波和时间的浪费。另一方面,要督促相关部门、单位注重会议成果的转化与落实。会议结束后,及时梳理会议精神、明确责任分工、制定详细计划,并加强对执行情况的跟踪与督导,坚决把各项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蔡明洁 || 责任编辑 龚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