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各级各部门要坚持问题导向,认真履行主体责任,推动党中央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各项措施落实落地,持续纠治加重基层负担的形式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松绑,增能助力。
厘清权责边界,理顺职责关系为基层减压赋能。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然而基层治理实践中还存在“小马拉大车”的困境,一些基层干部感到不堪重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职责不清、边界不明。为基层减负就要着力破解基层权责不匹配等问题,进一步明晰应尽之责和应减之负。加强权责清单管理,确定基层承担的工作范围、职责事项,让基层干部履行职责有明确的依据和预期,避免因职责过重陷入疲于应付的境地。人按职责干,事按制度办,各方责任分明、各尽其力,基层干部才能轻装上阵,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抓落实。
锚定突出问题,向加重基层负担不正之风亮剑。加重基层负担的形式主义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阶段既有共性特征,也有不同的突出表现。要深入开展调研、摸清基层实际,找准找实所在地区的问题和症结,持续纠治文山会海、督查检查调研扎堆、工作过度留痕、任务层层加码、“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等问题。对“表现在基层、根子在上面”的问题要坚决纠治,领导干部要带头改、带头治,涉及多个部门的还要同题共答,持续强化警示震慑,切实推动为基层减负各项措施落实见效。
查清突出“病灶”,找准“靶子”靶向治疗。官僚主义问题病根甚深,同思想观念、工作方式、制度机制等因素密切相关,要更加注重源头治理,既针对突出问题治标,又从思想和利益根源上治本,动真碰硬、真抓实干。要把“当下改”和“长久治”结合起来,针对普遍发生的问题深化专项整治,强化以案促改促治,推动从制度机制上找原因,着力堵塞制度漏洞。要从党性觉悟上找根源,推动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坚决纠正政绩观异化、权力观扭曲、事业观偏差等问题。要把为基层减负与激励担当作为结合起来,鲜明树立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考核导向,积极推进容错纠错,更好激励广大党员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
为基层减负,就是为实干撑腰。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党和国家各项决策部署,最终都要依靠基层党员干部穿针引线、落到实处。坚持抓常、抓细、抓长,为基层减负打好提质增效“组合拳”,持续破除“小马拉大车”困境,让基层干部更好卸包袱、抓落实、促发展、创实绩。(刘以斌 || 责任编辑 龚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