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减负需深耕细作见实效

来源:思茅区纪委监委     发布时间:2024/10/15 17:09:00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基层减负的重要性,明确指出要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让基层干部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到服务群众上。基层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但“文山会海”、过度留痕等形式主义问题,如同沉重的枷锁,束缚了基层干部的手脚,影响了工作效率与服务质量。笔者认为,要让基层减负工作看到实效,就必须在权责分明、有效沟通、健全监督体系上下功夫,确保减负工作落到实处、开花结果。

权责应是“泾渭分明”,让减负有章可循。古人云:“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基层减负,首要在明确职责边界,让每一位干部都清楚自己的“责任田”在哪里。这就要求上级部门在制定任务时,既要考虑全局性、战略性,也要兼顾基层的实际情况和承受能力,避免层层加码、责任甩锅。只有权责清晰,才能避免“一人生病,全家吃药”的现象,让基层干部能够心无旁骛地投入实际工作中去,真正做到“减负不减责,松绑不松懈”。

沟通当似“桥梁纽带”,让减负畅通无阻。部门壁垒、信息孤岛,是阻碍基层减负的又一顽疾。要实现真正的减负,就必须打破这些壁垒,促进各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协作。例如,有的地方虽然已经出台相关文件明确规定了基层的办事流程,但仍存在手续烦琐、群众办事难的现象,这不但不利于基层减负,甚至可能破坏干群关系。只有各部门有效地沟通,才能避免重复劳动、资源浪费,让基层干部从无谓的忙碌中解脱出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服务群众、解决问题。

监督要若“明镜高悬”,让减负不走过场。减负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一阵风,它需要一套完善的监督体系来保驾护航。在减负工作中,要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既要有内部的自我监督,也要有外部的社会监督、舆论监督。通过设立举报渠道、公开通报典型案例等方式,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减负工作接受社会各界的检验。同时,建立基层直报制度,坚持问题导向,及时发现问题、报送问题、整改问题,由下而上推动基层减负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减负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让基层干部真正感受到减负带来的轻松与活力。

基层减负是一项系统工作,需要我们深耕细作,久久为功。只有这样,才能让减负的春风吹遍每一个角落,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昂扬的斗志投身到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去。(李正彪 || 责任编辑 龚静)

扫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