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要把基层的“痛点”作为整治的“靶点”,加大力度整治政绩观错位导致工作中形式主义泛化,造成“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的怪胎和领导干部不正之风。核心正是倡导“用‘多动脑’实现‘少动手’”的治理智慧。为基层减负,绝非简单减少工作量,而是通过科学谋划、技术赋能、制度优化将行政资源精准投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刀刃上,减少不必要的行政负担。
顶层设计“动脑”,从源头减少“动手”负担。形式主义是基层治理的痼疾,其本质是用繁复的流程、冗余的材料、机械的考核掩盖对实际问题的思考与解决,实质是一种“动手不动脑”的懒政思维,形式主义的根源往往在于上级部门的“拍脑袋”决策,政策制定的“上下一般粗”,制度设计的分散性和重复性。没有因地制宜或机械照搬上级文件,导致基层执行时不得不通过“文山会海”和“层层加码”来应付。基层减负的关键在于“从源头上治理”,从政策制定源头减少冗余流程,通过顶层机制压缩形式主义生存空间。将过去要求基层“多动手”的被动执行模式,转变为上层主动“多动脑”,从而达到“少动手”的治理创新模式,基层干部无需再为应付“变相下放”的任务而疲于奔命,既避免了“一刀切”的僵化,又为基层腾挪出抓落实的空间。如,开展清理村(社区)滥挂牌子,将村委会挂牌从数十块精简至3块核心标识。推行“打包式”考核,将多部门检查整合为一次实地督查,减少重复台账准备,减轻基层干部应对考核和填表的压力,使其把时间精力用到解决群众困难中。这种“自上而下”的规范,体现了上层在权责边界划分、事项清单制定中的主导作用,避免基层陷入“被动兜底”的困境,正是上层主动优化考核机制的结果。
创新方法“动脑”,以技术赋能替代“动手”留痕。形式主义的思想观念下,过度留痕、重复填报等现象让基层干部深恶痛绝,年底考核变成一次只看“面子”,不看“里子”的“材料竞赛”,对工作成效和干部政绩的评价必然不能做到科学、准确、公平,又造成形式主义的恶性循环。把看纸质材料转变为对实际成效进行评价的方式,通过技术赋能,借助信息化手段让科技代替人力跑腿。通过整合数据,多系统合一,共享资源,实现“一端输入,多端共享”及“多端数据,一键提取”的功能,解决报表过多,填报过频及输出材料不全的问题。如,县政务服务中心通过升级政务平台,实现“一网通办”,群众可在线提交材料、查询进度,既减少了基层填表压力,又提升了服务效率。技术赋能的背后是对数据共享机制的顶层规划,数字平台的集约化发展需依赖上层“理顺工作机制”和“打破数据孤岛”,打破部门数据壁垒,建立统一数据库,规范提取权限,又能共享成果。需要注意的是技术手段若被滥用,反而会成为形式主义的“新马甲”,可能陷入“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如,视频会议和线上发文虽减少了线下聚集,却可能因缺乏统筹而加剧基层负担。创新必须与实效结合,用技术简化流程,而非制造新流程。
长效治理“动脑”,以完善的评价体系激发基层活力。形式主义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若仅靠短期整治,难免陷入“治一治好转,松一松反弹”的怪圈。基层减负的可持续性依赖于治理思维的彻底转变,从思想和利益根源上治本。根治之策在于构建长效机制,将“动脑”的智慧融入制度设计,把对干部政绩及工作好坏的评价从痕迹管理导向转变为实效评价。科学制定政绩考核导向,以“群众满意度”“问题解决率”“落实成效体现”及是否存在“铺摊子”“撂挑子”“跑路子”增加新问题、产生新矛盾等为评价体系。以群众的“笑脸”为“打卡”,而非手机屏幕上的“已读”,汇报的“包装”,设计规划好的“表演”,材料盒的堆砌等等为标准,倒逼上层优化政策设计,真正体现在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上。同时建立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基层在服务群众中创新,而非机械执行指令,才能真正激活基层治理的“末梢神经”。如,通过动态监测会议发文数量、强化质量审查和经费审计,形成闭环管理,倒逼责任落实。这一转变不仅需要制度设计的优化,更要求治理理念的革新,通过顶层设计与技术赋能相结合,真正实现基层干部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回归服务群众的本职。(杨露莎 || 责任编辑 普纪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