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扎根在基层一线的广大青年干部来讲,要继续夯实党在基层的执政根基,就必须重视群众工作,不断增强群众工作本领,善于做好群众工作。身处网络时代,党员干部免不了要通过网络与群众常来常“网”,要学会在“网”来中灌注情感、倾注热忱,助力党和群众之间能有效架起心灵交融、情感交融的桥梁。
与群众常来常“网”要常问良计。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就是说,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网民中大部分也是普通群众,他们提出的很多意见和建议都来自基层生活工作的切身实践,有着现实的体会和思考,其中就不乏“金点子”。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多听听来自“草野”的意见建议,与网民实现良性互动、同频共振,不要“听到表扬就笑,听到批评就跳”,只要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为反映社情民意秉笔直书的好点子,都要及时吸收,才能有效推动各项决策不断向科学化、民主化迈进。
与群众常来常“网”要常怀真心。有言道:“不能和群众谈心,你说的话群众听不懂,怎么会有感召力?怎么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在网络上,群众的心声有时会通过唠叨、抱怨、发牢骚的形式表达出来,表明了他们希望自己的心里话有人听、自己的问题有人管。然而,现实生活中的官话空话套话却把回应群众的重点放在了遣词造句上,“外交辞令”式的言语满天飞,让提出问题的网友一头雾水。实则,回复网友的问题,不仅是干部与群众沟通情感的方式,也是树立政府形象的有力途径。因此,与群众“网”来中要去官样、用真心,多说群众听得懂、能说到群众心坎里去的话,让群众通过网络也能感受到温暖。
与群众常来常“网”要常解民忧。网络不仅要用于听民声、纳民意、汇民智、聚民气,还要让网络成为释民惑、办民事、解民忧、凝民心的有效载体。当前,借助网络新媒体窗口,许多地区开设了领导留言板、网民建言场、百姓呼声筒、市长留言台等干群交流新平台,并鼓励群众多“盖楼”、多“灌水”、多“围观”,通过与群众一问一答的互动形式,打捞基层声音,回应群众关切,做群众期盼的事,对有困难的及时帮助,对不了解情况的及时宣介,对认识模糊的及时廓清,对怨气怨言及时化解,对错误看法及时引导和纠正,在补短板、查缺漏、解民忧的过程中,凝聚民心伟力。
俗话说:“常来常往,那茶就不会凉;常来常往,天地就宽广。”青年干部更要学会适应时代的新变化、熟知“网”来的新规则、形成“网”来的新思维、养成“网”来的新习惯,让群众的茶常温,与群众画的同心圆更圆。(刘以斌 || 责任编辑 普纪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