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当清明时节,扫墓祭奠之人便络绎不绝。
又是一年芳草绿,梨花风起清明祭。清明节又被称为踏青节,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孝贤子孙缅怀祖先的日子。清明节扫墓,是寄托对逝去亲人哀思之情的一种方式,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行孝追思的一种形式,也是为逝去的亲人捎去祝福和不舍的一份情怀。2008年,清明节被正式确定为法定节假日。之后,清明上坟扫墓之举更是盛行,有的人不远千里回家扫墓祭祖,以表孝心。
曾看到一则报道:有一个老者,长年独居在一间简陋的小木屋里,每天早出晚归捡拾废品以补贴家用。有一天,老者突然死了,平时寂静的小巷一下子热闹起来,各式轿车令人眼花缭乱,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原来,老者有多个子女,都是为官、从商之人。邻居们感叹:造孽呀!这样的子女没有也罢。
如今,清明上坟之风越来越浓,然而攀比乱象却也越演越烈。扫墓时,有的人不惜花重金购买各类祭品,墓碑前别墅、洋楼等生活用品应有尽有,金银玉器等高档奢侈品数不胜数,墓地俨然成为人们“炫富”的“斗秀场”。其实,这是人与人之间一种相互攀比的隐形变异。表面上看,这是对逝者表示哀思的一种主要形式,却显得滑稽可笑,让人迷惑不解。那些“慷慨”之人并非都是孝贤之辈,如果仅用这些“装门面”的东西来表示对逝去亲人的哀思,那么扫墓就变了味、失去了传统的意义。尊老、敬老、爱老、孝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厚养薄葬是历来倡导的一种文明新风尚。然而,时至今日,生前门可罗雀、死后车水马龙的现象却时有发生,这是生者的荣耀,还是逝者的悲哀?
清明节并非只是日历表上简单的放假安排,而是承载了厚重历史文化的传统节日。让清明不仅是缅怀过去的时刻,更是滋养家风、启迪未来的文明课堂。每年的清明节结伴扫墓、祭拜先人、寄托哀思已成为约定俗成的传统,即使远在他乡的游子也能心生思念、心怀故人。百善孝为先,尊老、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引导子女孝顺和感恩老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言传身教、日行一善是一门人生必修课,要赓续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孝道精神,让善待父母、孝敬老人的美德代代相传。愿每一个人都尽自己所能,老人在世时多关心、常陪伴、勤孝敬、厚赡养。丧事不讲排场、不比阔气,用文明简朴的丧葬仪式来告慰先辈、哀悼逝者,破除封建迷信,摒弃陈规陋习,倡导文明祭拜、节俭治丧。
天涯共此时,同寄一缕哀。清明时节,扫墓祭祖,生者示孝,逝者安息!(邓祖凡 || 责任编辑 茹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