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强调,“把从严管理监督和鼓励担当作为统一起来,使干部在遵规守纪中改革创新、干事创业。”作为边疆基层纪检监察干部,应当深刻理解,纪律建设不是束缚手脚的“紧箍咒”,而是激发干事热情的“催化剂”,唯有将严管厚爱贯穿于干部成长全过程,才能让边疆治理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纪律不是枷锁,而是丈量创新的标尺。基层工作如同行走在布满青苔的山路,稍有不慎就会滑入失范的泥潭。“清风云南”微信公众号上通报的各种案例,时刻警醒我们:失去规矩的创新,就像脱缰的野马,终将偏离为民服务的初心。纪律的标尺丈量着创新的边界,不是限制干部的手脚,而是为改革划定安全区。当我们将党章党规内化为精神坐标,就如同茶农熟稔二十四节气,知道何时修枝、何时采撷,在纪律的框架中孕育出最鲜嫩的改革新芽。
严管与厚爱是纪检工作的双生花。监督执纪不是冰冷的铁面,而是带着温度的守护。在面对干部出现问题时,我们“既要问诊又要开方”,让干部感受到组织的良苦用心。正如傣家竹楼需要定期加固榫卯,干部的成长也需要在严管中校正方向,在厚爱中积蓄力量。当容错机制成为干部敢闯敢试的“定心丸”,纪律的刚性就转化为了创新的韧性。
在泥土芬芳中绽放担当之花。行走在整董镇的村村寨寨,处处可见纪律与创新共生的鲜活实践。曼滩村民小组在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制度基础上,创新“火塘议事会”形式,让村务监督充满烟火气;整董镇纪委将清廉文化与少数民族谚语相结合,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谚语。这些生动实践印证,越是扎根基层的创新,越需要纪律的养分;越是贴近群众的改革,越需要规矩的护航。当干部们学会戴着纪律的“镣铐”跳舞,就能在田间地头跳出最动人的担当之舞。
站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节点,基层纪检干部要当好纪律的守夜人,更要做好改革的护航者。让我们以“规矩”为墨,以“担当”为笔,在严格监督中培育创新沃土,在清风正气里激荡干事豪情。当每个干部都既守规矩又善创新,整董镇的青山绿水间必将生长出更多造福百姓的实践硕果。这或许就是新时代纪检工作最美的注脚,让纪律与创新这对看似矛盾的命题,在为民服务的实践中绽放出和谐统一的生命之花。(王耀萱 || 责任编辑 普纪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