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不矜细行,终累大得。”纪律的生命力往往体现在细枝末节的坚持之中。当我们将纪律的探照灯对准那些被忽略的细节褶皱,方能发现真正的品格刻度。
知敬畏,常怀淡泊之心。知敬畏者,方能守本心、远浮华。古人云:“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敬畏,不是束缚手脚的枷锁,而是修身正己的基石。心有敬畏,则行有尺度;心存戒惧,则欲有所制。真正的敬畏,不是畏缩不前,而是以如履薄冰的谨慎、如临深渊的警觉,恪守规矩而不失担当,严于律己而不负使命。纵观历史,那些被人民铭记的楷模——焦裕禄、孔繁森、杨善洲等等,无不是以敬畏之心立身,以淡泊之志处世,他们敬畏人民、敬畏法纪,在利益面前不动摇,始终坚守政治本色。对党员干部而言,敬畏是抵御诱惑的盾牌,是砥砺初心的磨石,唯有心存敬畏,才能在纷繁世事中保持清醒,在名利诱惑前守住底线,真正做到行稳致远、不负信任。
存戒惧,强化自我修炼。常怀戒惧之心,方能行稳致远。戒惧,是清醒自持的智慧,如同思想堤坝,约束欲望的洪流;又如行为的标尺,丈量言行的边界。对于党员干部而言,戒惧是自我修炼的必修课——慎言以守心,慎交以正身,慎行以明志,慎处以立德。古人云:“天下之事,成于惧而败于忽。”若无戒惧,便如夜行险路,稍有不慎便会失足。谷文昌带领东山人民治沙造林,坚持“不带私心搞革命”的信念;张富清深藏功名六十载,用一生诠释“党的干部要永远干净”的誓言。他们的坚守,正源于内心那份如临深渊的警醒。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更需以党章为镜,以纪律为绳,在独处时自律,于细微处修身,真正做到稳中有进、行稳致远。
守底线,保持行动自觉。立身三线,方能行有所止。党员干部的底线意识,是立身从政的根本准则。这底线,是法律划出的红线,是纪律筑起的高墙,更是道德点亮的心灯。
法律是刚性的底线,要始终秉持“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准则,让法治思维融入血脉,在每一次决策时先问“合不合法”,在每一项工作中践行“依法办事”。纪律是带电的底线,党章不是束之高阁的典籍,而是日日对照的明镜,要把纪律要求转化为日常习惯,让纪律规矩成为言行的自然遵循。道德是温暖的底线,要培养“修身慎行”的自觉,在兴趣爱好中见品格,在社交往来中显操守,既要追求“高山仰止”的精神境界,更要守住“不逾矩”的行为准则。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守纪律讲规矩,是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途径。谷文昌常说“当领导要先学会做人”,廖俊波坚持“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底线守得住,人生才能立得稳。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更要以“三省吾身”的自觉,在法治框架内行事,在纪律约束下用权,在道德滋养中修身,真正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段绍娜 || 责任编辑 普纪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