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的“身份”,是为民服务的责任象征,而非居高临下的“特权牌”;“本分”是坚守初心的行动准则,而非可松可紧的“附加项”。可现实中,少数干部把“身份”当“官架子”,这种“摆身份”的作风,既凉了群众心,也损了公信力,扭转此风,关键在党员干部主动“弃身份”“守本分”,以实干厚植为民情怀。
“摆身份”的病根在于“官本位”的思想作祟,是作风建设的“绊脚石”。群众反感的从不是“干部没权”,而是“有权不办事”;失望的不是“问题难解决”,而是“干部不愿管”,那些被搁置的民生小事,本就是干部该尽的本分。“守本分”的核心是“民为本”,这是党员干部的“立身魂”。它不是被动应付,而是主动担当,是扎根一线解难题,把实事办进群众心坎里。这份“本分”,无关职位高低,只看行动实不实;不分事情大小,只看群众满不满意。干部把身份藏在身后、把本分扛在肩上,才能拉近与群众的距离,筑牢干群“鱼水情”。
修己正心“去官气”、接“地气”。党员干部需常做“思想体检”,破除“官本位”误区,少琢磨自己的级别待遇,多关心群众的急难愁盼;少在会议室里“听汇报、定调子”,多到田间地头、社区楼院“拉家常、摸实情”。不能总想着“我是干部”要端架子,而要记得“我是群众的身边人”该俯身子,带着群众的“急难愁盼”去行动,坐在村民板凳上听“家长里短”,蹲在企业车间看“发展难题”。唯有扎根实际、贴近群众,才能避免脱离实情的空谈,让为民情怀从“思想”落到“心坎”,真正守住作风建设的“初心线”。
履职尽责要“亮本事”、少“亮身份”。干部干事不能只讲“身份规格”,而要拼“解决能力”;不能总说“再研究”,而要多做“马上办”。面对群众办事,能一次办结的绝不让跑两趟,需要协调的主动对接,不让“层层审批”凉了人心;面对基层治理难题,需要规划的尽快拿出方案,不让“等一等”变成“没人管”。给每一项为民服务定好“进度表”,简单诉求当天有回应,复杂问题限时有眉目,棘手难题持续有跟进。不是靠“干部身份”压事,而是靠“实干本事”成事,让群众从每一件小事的解决中感受到温暖,让“本分”真正成为行动的“指南针”。
监督考核“重实绩”、“纠虚功”。鲜明“奖优罚劣”的导向,把“群众满意度”“问题解决率”作为衡量干部的硬指标,对那些爱“摆身份”、不作为的,及时提醒、严肃问责,让“劣行”无立足之地;对那些肯“守本分”、真干事的,公开表扬、优先激励,让“良绩”受认可。同时,做好“后半篇文章”,对已办事项多搞“回头看”,回访群众看是否真满意,跟踪进度看是否真落地,避免“办了等于办好”的形式主义。让“摆身份”的干部没市场,让“守本分”的干部有干劲,形成干事创业的良性循环,为作风建设筑牢“制度防线”。( 赵海 || 责任编辑 普纪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