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子,今年老房子已经拆掉一半,大冬天的北风又大,老爹却说什么也不来我家过年。”临近春节,姐姐考虑到老人家里的情况,要爸妈去她家过年。
姐姐家就在附近,去年又盖了三层楼的新房,条件好,可老爸偏偏不愿意,坚持和母亲在被拆得七零八落的老房子里过年。
“老人家想在哪里过就在哪里过吧,他坚持的事情,十头牛也拉不回来。”
父亲的倔强我是知道的。大前年,父亲遭遇车祸,两个脚指头骨折,婆婆介绍了普洱的知名草医,可父亲说什么也不过来,还说要去也是健健康康的时候去,现在就不要去麻烦儿女了。
拗不过父亲,春节前的一天,我领着女儿来到了老家。
父亲的身体不大好,患上了肺气肿,风湿还严重。但父亲却迷上了喝酒,每天早上起床,空腹就习惯倒上一杯,小口喝着,坐在桌子前,心无旁骛,寂静无声。以前为了他的身体,我总是会严厉的劝阻,偶尔会“警告”他:“爹,你再不听劝,我把我妈接过来,留你一个人在老家。”老爹就会静默下来,半天不说话,我心一软,就向父亲“投降”。生女儿的那年,母亲来带了四个月的孩子,回去后,父亲的生活过得一团糟,冷一顿热一顿,母亲告诉我,半个月的剩饭都还在锅里,从此,母亲每次都是匆匆外出,又匆匆地忙着回家。
父亲的倔强让人懊恼也让人佩服。
当年,在家乡的人都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父亲主动到镇上去找一位在城里一所知名学校任职的亲戚,软磨硬施,最后硬是把我和弟弟俩送到了城里读书,父亲说,只有好好读书才能改变命运。父亲的举动遭到全家人的反对和外面的非议。面对家人的不理解,面对巨大的经济压力,父亲没有退缩过,每月准时给我们寄生活费,偶然还会到学校来看我们,带好吃的来给我们打牙祭。
父亲排行老三,虽然上有兄长,下有弟妹,但是在那个艰苦的年代,父亲从小就自食其力,跟着村里年长的人学盖房子,由于能吃苦,又善于思考变通,父亲很快就掌握了要领,学到了一手石活手艺。一天的时间,父亲能把奇形怪状的石头根据想要的尺寸凿得整整齐齐,能把七零八落的石头累成一光滑且坚固无比的面墙,因为手艺精湛,干活踏实,动作麻利,父亲成了方圆十里八乡的座上宾,张家起个新房,李家盖个猪圈,都会来找父亲,我家的生活也相对宽裕起来,在左邻右舍中率先有了沙发,看上了电视。
同样是庄稼人,同样是和土地打交道,但是父亲总要把地里的土弄得比别人家的细腻,比别人家的平整,地里的庄稼也要种得比别人家的更绿,就连盖的一个厕所,也经常得到别人的啧啧称赞,认为父亲盖的厕所大气。父亲常常对我们说,农村人生活靠的就是这一亩三分地,种庄稼来不得半点马虎,你糊弄它,不好好松土,施肥,来年就没有好的收成,挨饿的也是自己。
知道父亲的倔强,就只能欠他少喝,如果他想戒酒,父亲一定做得到,就像当年父亲决定不抽烟,就真的没有再抽了。
去年,年过半百的父亲决定要盖新房,我和姐姐一致认为改善居住条件是好事,但老人家一生操劳,些许积蓄也应该用于改善晚年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不应该花在房子上。
“现在的房子老是老些,但宽敞,我们姐妹都已经嫁出去了,就算弟弟回来,也可以住的。”姐姐说。
“住老的山坡不嫌陡,你们不想离开老家去和我住,等缓缓大家经济都宽裕了,再将老房子翻新翻新。”
“什么也不用说了。”父亲坚持了自己的想法,一扭头,独自去了院子里,闷闷地又开始喝起了酒。
母亲小声说:“你爹这种做,还不是想照顾你弟弟,你们要多理解他一些。”
经母亲的提点,我和姐姐才明白了爸爸坚持盖房子的一片苦心。
人生的道路,弟弟走的并不顺利,大二时辍学回家,至今没有稳定的工作,也没有一个结婚的对象,父亲常在背地里念叨不回家的弟弟,“三十几岁的人了,什么都还没有个着落,”说完又一阵叹气。这不,父亲在用尽全身的力气,为弟弟置办房子,护他最小的孩子周全。
节前,父亲不同于往年,总是问我们什么时候回去过年,问他崇拜的女婿(因为是军人)来不来,今年,父亲迟迟没有联系,终于在一天傍晚,父亲的电话来了,一接通父亲就开门见山的说让我今年不要回去过年了,家里的老房子拆到一半,提前看了春节期间的天气预报,有雨有雪,回来孩子不习惯,担心会冻着我们。
都说,远嫁的女儿是父母丢失的孩子,其实也不尽然。无论在哪里,亲情的这根弦总是紧紧的系着,一头连着父母,一头系着儿女,哪方稍微动一动,都能引起另一方的牵肠挂肚。就像我们,父母在滇北宣威老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时刻关注普洱新闻,叮嘱我要强身健体,抵御流感侵袭;我在祖国西南边陲的普洱,心向阳光,努力工作,用心感知四季更替,提醒父母要注意天气变化,及时添衣。
大爱无疆,父爱无言。
倔强的父亲,怀着对土地的感恩敬畏,用他不服输的精神,将汗水挥洒大地,深耕着每一寸土地,呵护着地里的每一株禾苗,换来粒粒新粮,喂饱他的儿女。
倔强的父亲,一个小学二年级毕业的人,用执着的信念,学会了数学上的体积公式,硬是把一面墙的用料算得准准确确,把房子盖得漂漂亮亮,换来张张钞票,供养我和弟弟读书上学。
倔强的父亲,脚踩泥土不卑不亢,时常教育我们说话要铿锵有力,告诉我们要眼观八路,耳听四方,要认真学习跳出农门,做一个有文化的城市人。
如今,我如父亲所愿,走出了农村,回首往事,泪如泉涌,正是父亲的倔强与坚韧,才撑起了整个家,是他超前的意识,让我们接受教育,接触了更广阔更多彩的世界。
佩服父亲的倔强,感恩父亲的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