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吏故事 | 毕振姬:千秋佳话一清官

来源:云南法制报纪检监察周刊     发布时间:2025/01/15 10:12:00

毕振姬(公元1612—1681),字亮四,号王孙,又号颉云。清代山西高平人。顺治三年(公元1646)进士。初任山西平阳府教授,很快被提升为国子监助教、刑部主事、员外郎。由于政绩出色,顺治十年(公元1653)至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他先后被提拔担任山东济南参议道、广东兵备驿传水利道及广西按察使,之后引退。晚年他拒绝朝廷的征召,病逝家中。居官清廉,酷好读书著述是毕振姬的两个突出特点。现存著作有明末清初思想家傅山(公元1607—1684)点定作序的《西北之文》。

出身贫苦 勤奋好学

毕振姬虽出身贫寒,但自幼勤奋好学。8岁时,便步行到离家很远的古庙求学,后来因不想把时间都花费在往返路上,就独自寓居在古庙里,夜晚借供灯苦读。素日无钱购买笔墨,就用刷锅条蘸锅水,以面板当草纸,每天练习不休。少年时,因父亲病故,毕振姬不得不辍学,肩负起赚钱养家的重担。但毕振姬并没有因为辍学荒废学业,而是一边当学徒做生意,一边刻苦钻研学问。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多年苦学,毕振姬于顺治三年(公元1646)考中进士。为官后的毕振姬仍坚持独守苦学,任国子监助教期间,虽身居京师,但每于朝事之暇,即退居陋室“坐卧黄埃黑灶、瓦灯布被中,苦读不休”,被人称为“有官僧”。

肃清吏治 兴利除弊

毕振姬坚持便民利民的施政理念,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认为“政强之要在吏治,吏治之首在惩贪”。当时广东境内战事尚未结束,从京城派往广东和从广东派往西南的使节很多,加上军队所需的匠夫、船役、兵马、粮草、器械等都由当地政府供给接待。地方官员以此为借口,趁机加派加征,假公济私并从中牟利,船役工匠及沿途百姓深受其苦。毕振姬调任广东兵备驿传水利道后,认为事关十二州县的安危,于是主动上疏朝廷陈述利害,力谏订立供求条约,铲除弊端,重振朝律。驿传各州县依据条规,杜绝摊派私增税赋、财物,有违约者一律绳之以法。仅用10个月的时间,就使沿途的吏治得到肃清,对百姓的派征“减船数百,减费七万六千余(两)”,此举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京城往返广东沿途百姓的负担,毕振姬也因此深受百姓爱戴。

清廉刚正 惩贪治腐

毕振姬在升任广西按察使不久后发现,由于长期经历战争政局不稳,各项军政建设百废待兴,有甚者地方官吏与豪绅相互勾结,官员收受贿赂成风,草菅人命,致使冤狱迭出,百姓怨声载道,甚至聚集山林与官府抗衡。见此局面,毕振姬不顾自己身染重疾,昼夜审理积案。一些官员和豪绅眼看事情要败露,便威逼利诱想要拉拢,但毕振姬对前来示好和说情的官绅一律不见,坚持依律办事、公正断案。毕振姬夙夜在公用了一年的时间,审理并平反不少积压数年的大案、要案70多件;依律法处决贪官数十人。此举让当地民众看到了朝廷治腐的决心和力度,同时有效缓解了当时清政府与民众的尖锐矛盾。毕振姬惩贪治腐、公正廉明的名声在坊间流传。后来在当地民众的大力支持下,很快歼灭了祸患已久的海盗,使当地渔民安居乐业。为此,顺治皇帝御赐玉玺将军印以示嘉奖。

引退回乡 千秋佳话

毕振姬辗转大江南北,留下赫赫文治武功:先任山东济南参议道,废除泰山香税,缓解军需民困;再任广东兵备驿传水利道,严打横征暴敛,减用民船数百,省下白银数万两;又任广西按察使,严惩贪官和土豪劣绅,平冤昭雪冤案70余件,缓和广西境内的矛盾冲突。始终淡泊明志,两袖清风,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深得朝廷信任和百姓爱戴。

毕振姬引退回乡时“一仆一马而外,了无长物”。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七月,毕振姬病逝于家中,都察院御史魏象枢挽联说:“万卷诗书皆手则,千秋佳话一清官。”

如今,人们还在举办活动纪念并学习毕振姬的精神。2017年,山西省高平市举办了“清风高平”诗文会,歌颂毕振姬的节目就名列其中。

据广西纪检监察网


扫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