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劳累了一天的村民回到家中,喝一碗清水,洗一个热水澡,一天的疲惫也随之烟消云散。这是思茅区龙潭彝族傣族乡黄草坝村大山村民小组群众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可谁曾想到,这样简单平凡的生活在从前却是奢望。
去年11月份,区委第二巡察组进驻龙潭乡,对各村党组织开展巡察,切实为群众纾难解困。
“大妈,你从哪里背水回来?”巡察组在入户走访的路上,遇到了一位缓慢行走的大妈。这位“老咪陶”(当地傣语:“老大妈”的意思)佝偻着背,吃力地背着一只旧塑料水桶,水桶里装满了水,摇摇晃晃,有些还撒在了她的身上。
在交谈的过程中,我们得知,在大山村民小组,“背水”是村民们一年四季的常态,其中不乏像我们遇见的大妈一样,因家里的壮年都在外务工,需要自己背水的老人。
大山村民小组只有一口老水井,多年来一直是寨子里唯一的生活用水来源,但蓄水量远不能满足村民的日常生产生活需要。平日里,落叶和灰尘常常落入井里,为村民的饮水安全埋下了隐患。
“下雨的时候我们就接雨水用,但不下雨的时候就只能自己背水喽”,大妈一边说着一边拉紧了背上的背带。她告诉我们,山路崎岖,有时要走上十几公里才能到达取水点,用水背水都很吃力。
在大山村民小组,缺水问题一直影响着群众生活,更困扰着小组的产业发展,解决蓄水问题迫在眉睫。
巡察组掌握情况后,对该问题及时跟进督促。
通过乡、村、组三级联动,集中资金、物资、人力,大山村民小组的饮水问题终于得以解决。
龙潭乡党委政府集中力量,克服困难解决群众所需。在龙潭乡北部相对海拔较高、较为偏远的平掌寨、黄草坝、麻栗坪三个村实施抗旱应急水源引水工程,供水管道走向为东南至西北,切实解决各村生产生活及大、小牲畜的饮水问题。
大山村民小组组织召开会议,发动群众投工投劳修建水池。村里的男女老少聚在水池周围,分工合作,青壮年背水泥、扛石粉、挑浆沙,妇女们搅拌泥浆、砌方砖,小孩子也力所能及帮大人打下手。
经过38天的合力劳作,投入了56000元,储水量200方的蓄水池修建完成。
有了蓄水池,村民们自筹购买抽水机,从龙潭湖抽水到大山村民小组,在车路不通、海拔近2000米的高山上,把一口老水井改造成了“生命池”,能满足全小组常住人口18户92人一个月的生产生活用水。
“以前水不够喝,也不干净,现在喝得上干净的清水啦!”
“以前一个星期只敢洗一两次澡,现在天天都能洗澡!”
谈起这口蓄水池,村民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感。(陈奕璞 李远江 || 责任编辑 茹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