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跑 真的不是办法——看《“天网”下终结的漫漫逃亡路》有感

来源:景谷县纪委监委     发布时间:2020/06/15 15:43:02     作者:陶智兰

近日,观看了“清风云南”播出的“天网行动”追逃对象张德友被抓捕归案的专题片,感慨颇多,许多想法如鱼鲠在喉,不吐不快。

——银行精英变逃犯,究竟为何?

原本,任何人都难以抵御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打磨,都会衰老、变样,然而,张德友从往昔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一把手”成了如今头发花白,面容消瘦的老头,这一前一后的对比和反差,仍是让人唏嘘不已。按照正常的人生轨迹,如今65岁的他,应该已经退休赋闲在家,过着颐养天年、含饴弄孙的日子。可这一切都不属于张德友,因为他必须为自己走偏的人生道路和所犯下的错误买单,必须为自己的违纪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张德友刚成为银行负责人,各路老板便蜂拥而至,投其所好想与他搞好关系,而他也认为要有成绩,必须与这些老板广交朋友,对各种邀约来者不拒,各怀目的一些人一拍即合混到了一起,这就是所谓的“围猎”和甘愿“被围猎”。张德友手中的权力在他的讲义气之下,沦为了老板的用具,成了为自己和少数人服务的工具,成了损害国家利益的利器。当问题日渐暴露,许多事情难以挽回之时,张德友没有勇敢面对自己,没有想到要依靠组织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而是选择了逃避和逃跑。正如俗话所言: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22年的东躲西藏,终究还是逃不过国家和人民越织越密的天罗地网,最终被抓捕归国。

——逃跑,真的是不二之选?

张德友出逃辗转至东南亚某国,由于语言不通、身份敏感,他选择栖身寺庙,靠在寺庙中种点菜卖腌菜和做些素食料理的收入勉强生存,在惶恐不安中凄苦度日。一个昔日金融精英种菜、制作腌菜以及售卖腌菜的情节,别说他自己无法想象和难以接受,就是其他人也脑补不来。然而,生活的压力远没有内心的焦虑及对亲人的思念更加折磨人。寺庙里的晨钟暮鼓并没有让张德友获得内心的安宁,关于得失利弊的思考让他寝食难安、追悔莫及。由于条件受限,他对国内政策形势的变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知之甚少,这也让他错失了主动回国投案的机会。

警示教育片中披露的一个细节让人感受很深:因上了年纪,张德友的部分牙套脱落,他希望办案人员给他一些502胶水黏粘牙套,并说他在国外的时候就是这么处理的,办案人员闻所未闻,马上安排带他就医治疗。“走下押解车时,张德友看到了周围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看到了医院先进的医疗设施设备,再次感受到了祖国的繁荣,越发对当初一逃了之的行为悔恨连连。”张德友对此很是感慨与感恩,后悔自己没有早日认罪伏法,称自己就像犯错离家出走的孩子终于回到了家,回到了父母身边。相比于在逃时的孤独、无助、恐惧,有苦无处说,有病看不起的日子,张德友归案后的感受是爱与温暖。

看完警示教育片,不禁让人对张德友之前的违纪违法行为心生愤恨,同时,也对其生出些许怜悯——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但同时,更为我们的国家越来越繁重昌盛而心生自豪。

人生的道路很漫长,但关键的只有几步。每一名手握权力的党员干部,只有做到心无杂念,心存敬畏,胸中有党,心中有民,牢记初心使命,恪守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才能善始善终,人生方能圆满。


扫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