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菌日记

来源:宁洱县纪委监委     发布时间:2020/07/10 11:37:23     作者:姚学文

天已经麻亮,闹钟还没响,我一骨碌翻起来赶紧看看手机,幸好还没到和嫂子约定好的时间。

这两天朋友圈里都在“晒菌子”,嫂子和我摩拳擦掌,也要上山去碰碰运气。说碰运气,是因为我俩都不知道菌窝。而村里大部分拾菌的人都有自己“独家”的菌窝。

挎上背箩,拿上镰刀,准备妥当我们就出发了。

一上山,雨水浸润过的泥土和着松针发出独有的香气,在我看来,有这种气味往往和菌子联系在一起,最能让我欣喜。据说这一小段时节,大红坡 会有见手青、牛肝菌、铜绿菌,我们便沿着山坡在松树林里寻找。

拾菌有拾菌的技巧,菌子从土里钻出来的时候会把覆盖在上面的松针顶成一个小包,翻开这些小包,就会有一朵或几朵“惊喜”。不过有时候也有可能是一个松果,更有可能是一朵不能食用的菌子。这就要求拾菌人还要识菌,能够辨别什么样的菌子能吃,误食毒菌的惨痛教训年年都有耳闻,千万不能大意。嫂子是在小镇上长大的,到山上拾菌的机会不多,我便把拾到的每一种菌子拿到她面前,教她辨别。嫂子也总结出拾菌要从下往上走,要走没人翻动过落叶的地方,也不能跟在同行的人身后,必须走自己的道,有自己的视力范围,更要低头、俯身,这样才能发现更多的菌子。

对于拾菌,老人们常说“千人有千份”。大自然对人最是平等,无论你是早上出发,还是中午出发,是去别人拾过的山头还是自己另辟蹊径,大山总把属于你的那一份留着给你,区别只在于多一点少一点。一朵菌子躲在枯叶下,只有从你的这个视角才看得见,别人从旁边经过也不一定发现得了。

我和嫂子不管贵贱,凡是能吃的都捡进背箩里,爬到山顶,每人已经有半背箩的收获了。

走到一片杂木林里,突然感觉脚下踩着“雷”了,翻开一看,果然一朵模样俊俏的青头菌被踩碎了,我惋惜不已。这种菌子常常一出就是一大片,我小心翼翼地翻开旁边的枯叶,果然,每翻一次都有收获。放眼看去,十多平米范围内一个个小包下面若隐若现藏着一朵朵青头菌,我惊叫着喊嫂子快过来让她也过上一把瘾。

“地毯式”的搜索之后我们已经“盆满钵满”了。正在我们“打扫战场”的时候,一位大叔经过,相互看了一下对方背箩里都有一些什么菌。大叔说他只是去看了一下他知道的菌窝,没捡到多少,言语之间有些失落。

原来,同样是拾菌,心境却是截然不同的。大叔是“专业人员”,知道什么地方有菌子,便直奔主题,即便捡到了菌子,那也是意料之中的事,若是扑空了 ,难免会失望。而我和嫂子不知道菌窝,到处搜索,每捡到一朵菌子,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惊喜,所以我们一路上惊喜不断。像今天这样满满两背箩的收获更是像中了头奖一般。

我终于明白,拾菌的快乐其实就是捡拾意外的惊喜,从此以后不必再刻意地记住捡到某种菌子的具体位置。

扫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