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的书声

发布时间:2020/09/25 10:22:41     作者:李姣

对于家,对于童年,你的记忆是什么?

在《朗读者》的一期节目中,嘉宾梁晓声朗读了他的小说《母亲》中的片段,文章讲了他小时候家境十分贫寒但却酷爱阅读,他一直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书价一块钱,那时母亲一个月的工资只有十七元。一次,他硬着头皮极其羞涩地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跟母亲要钱买书,周围的女人们纷纷劝阻,说用钱的地方那么多,可不能给小孩子看闲书,而母亲不顾劝阻将钱塞到他手里,说道:“他爱看书我挺高兴的!”

目睹了母亲的辛劳之后,他用买书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结果母亲勃然大怒,大声斥责道:“如果不是你要买书,我是绝对不舍得花这么多钱的!”数落完,又给他凑足买书钱。

在那个物质极其匮乏的年代,他目不识丁的母亲,给了他最无私的爱,给了他贫穷生活里最好的精神给养。正如梁老所说:“书架,是一个家庭最好的不动产,最好的家风是阅读。”

和梁老相比,我的童年是幸福的,因父母工作繁忙,我是在外公外婆身边长大的。听外公讲,我的外曾祖父,是一名晚清的秀才,外公接受的是老式的私塾教育,到我这里自然也就耳濡目染,外公说:“虽然我们不是大户人家,可我们家里的孩子,总得是知书达理,有规有矩的。”他手里的那把戒尺,是我最惧怕的东西,学习偷懒了,吃饭没规矩或是顶撞大人了,总要伸出手心挨一顿打。个子还没有书桌高,就站在凳子上握着毛笔练书法,闹脾气不想学的时候,外公就摸着我的头说:“丫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转眼到了上小学的年纪,我回到了父母身边,相比外公的严苛,父母对我就松活了许多,在家里母亲是严格管教的那个,而父亲更像个玩伴,学习之余带我去放风筝、捉小鱼,田间地头的疯玩,但他们在保障我衣食无忧之外就不会给我更多的物质,唯独买书这件事他们从不苛刻于我,从少儿读物,到四大名著,再到艰涩难懂的外国文学,在家人的引导下,阅读于我而言是最快乐的事。

母亲认为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17岁以前每年都会抽时间带我出去玩,我们一起吃过成都街边6元一份的快餐,一起看地图玩遍整个山城,也为了省钱住过30元一晚的小旅店,妈妈说:“我们虽然可以住更好的,但我得让你知道,没钱的日子该怎么过。”在这些游历中,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内心也变得更加丰富起来。

大学毕业后,通过招考,我被分配到上允镇烟草专卖分局,从事客户经理工作,陈旧的宿舍楼没有纱窗,上允七八月的天气关着窗子浑身是汗,开着窗子变成蚊虫的美餐,回一趟家,要奔波近三百公里,忙起来两三个月回不去是常有的事,在大学里学的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营销知识变成了接地气的走乡串镇拜访客户,擦拭烟柜整理标价签,一天下来都快散架了。周末只剩我一人时,便拿出网上买来的书本阅读,享受孤独的时光,这些我从未跟父母诉过苦,我深知扎得根深才能叶茂,当别人问起我妈你怎么舍得让女儿去那么艰苦的地方,她骄傲地说:“我们家的孩子,没那么娇气。”

我的家风,是记忆中的琅琅书声,是亲人间的相亲相爱,是多行多看之后懂得人间疾苦,是让我有了足够的底气来面对工作的艰辛和生活的不易,以后,我也会有孩子,我会把“坚强、独立、知书、博爱”的家风传给她,就像我最初学到的那样。(李姣)


扫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