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山,靠着山。山,连着山。山,依着山。山,枕着山,这是镇沅县勐大镇半坡村辖址的素描。全村21个村民小组590户2140人各民族群众就散居在这方圆68.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他们住着古木屋,枕着松脂赐予的芳香枕,吃着山地的包谷米,数着绿茶换来的大团结,揣着烤烟换来的丰厚的银联卡,喝着山泉,看着大山,说着大山,哼着山歌,依山而作,傍山而息。
路,无路,亦处处是路。
夜瞰,群星下,群山叠舞,寂无声。
2016年,笔者有幸在精准脱贫的工作中以第一书记、工作队长的身份成为了这大山的一员。身临其境,尽享这人与自然、生态和谐、文明古居的神韵。匝看,这里穷山恶水,鸟过羽坠。然,正是这大山孕育了淳朴的民风、不畏艰难的刚毅刚性,一代又一代,用他们素朴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更替着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由志变智,从无到有,从毛坯房到砖瓦房,一步一个脚印,用汗渍滴写人生。
入户测听,入里探究,这里亦不乏藏龙卧虎之智士,在这群山茫茫林海中,如滴水中见太阳,凸显出一个个致富带头人。
睹物生计“移山“致富
罗忠杰,男,67岁,是一个地道的半坡村小平地人。在半坡小学上完二年级就一直在家务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他,半辈子都跳不出家庭生活的困境。看着家前屋后的大山,他深深地沉思着。
200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妻子从山上挖回了几株重楼在家拨弄着,说拿出去买。睹物点醒梦中人,他抢过重楼翻来覆去宝贝似地看着,嘀咕着:“这不是钱吗?”
就这样,他翻山越岭,登沟壑,踏荆棘,穿梭于大山间。他不忙于1株1钱的交易买卖,而是把从大山找回来每一株重楼植于自家的自留地上,从1株到10株、100株,从屋前屋后的散栽到1亩2亩种植,历经近10年的坚持,发展种植重楼近5亩多。现在每年都可获得30万元以上丰厚的交易利润,彻底改变了他贫困的面貌,建盖了新居,买了车子,步入了小康,成为当地利用大山资源零投资获利的典范。在他的影响下,整个半坡村以重楼为主的林下药材种植200多户150多亩,100多户已经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他也因此成为当地出了名的“药王”大户。
脱贫攻坚领路人
饶健,男,31岁,党员。2015年,国家精准扶贫的号召把一直漂流在外打工的他招了回来。“我是一个共产党员,做好扶贫工作我也有责任,我要把在外面学到的、看到的,先进的、科学的东西带回来,引导和鞭策群众走自我发展的富裕之路。”这就是他回来的理由,年纪轻、有冲劲,他也这样做了。
2015年3月,在半坡扶贫产业发展的大讨论中,他选择了养殖业。首推选中LY新品种猪的养殖。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贷了6万元贷款,采取娘家、婆家自建的方式建起了450多平方米的圈舍,在镇沅渝龙牧业的指导下首次买回10头LY新品种猪。
消息传出,农户纷纷前来观看,啧啧声不断,他从中悟出了农户的需求和商机,于是再次出资1.2万元买回1公1母的种猪,几个月后便为他产下9个健康的猪仔,3个月后全部出栏获利12000多元。回报给他增加百倍的信心,再次买进9头母猪2头种猪。妻子、母亲、父亲看着自己的丈夫、儿子如此投入亦全心帮助,把养殖场办得红红火火。2016至2017年,进进出出,年存栏达300头,出栏250头,年产值28万元,年利润10万元以上。同时,他为方便群众把自己的养殖场作为农户肥猪卖出、猪仔供给的转运站,深得群众和外商的好评,自己也走上了发展致富路。
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他不但养猪场办得好,还开办了半坡第一家商店、电子商务、酒坊、半坡加油点、信用代办点、邮政代办点和摩托车修理店,买了两辆车,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给半坡建档立卡户和当地群众立起了“走自我发展、谋求幸福生活”的标杆。
深山里的淘金者
雾蒙蒙,深山兮,鸡啼鸟鸣人烟稀。罗成光就是在这种环境中创业。2017年3月,毕业于昆明音乐艺术学院的他不甘于八小时的束缚,32岁的他经人介绍只身来到半坡村多细河小组大光山买下了1100亩核桃地住了下来。在他看来,“要创业、要发展,就要动真格的。”住进大山后,他看到“大山可挖掘的太多了,核桃树下养鸡、养羊、养牛、养香猪、种药材,有地就有一片天。”
进入养鸡场,只见上千只鸡蜂拥而至,笔者步伐难移,原来这就是罗成光“自我发展规划”中已经实施的第一步——养鸡。见到笔者他介绍说:“现在,核桃要1年后挂果,在林下先搞养殖业,已经建了4个喂养点,养鸡约5000只,母鸡居多,已经可以根据市场随时出售。平均每只1.8公斤,公鸡25元1公斤,母鸡40元1公斤,平均30元1公斤。”他兴奋地告诉笔者,林下养殖效益真的可观,生态养殖不愁销路。当谈到防疫、管理和销售时,他嫣然一笑,说:在学校学音乐、艺术,现在搞创业就什么都学了。看他爽朗、自信的笑脸,笔者被眼前这个有着创业精神的年轻人所征服。
小事件见大义
2016年5月,一条由半坡村以半下小组至大古河长900米,宽5米的生产道路挖通了。拖拉机、摩托车拉运农作物不愁了。谁在做?农户看在眼里,也装在心里。
饶廷金,他就是做好事的人。饶廷金,1967年生,半坡村以半下小组人,2014年由于70多岁的母亲常年带病,两小孩读书,无家庭经济来源,在精准脱贫摸底调查中达不到“两不愁三保障、一达标”,经小组、村委会、镇政府及县评议审核成为建档立卡户,2015年通过政府帮扶和自身烤烟、核桃、茶叶、畜牧业产业的发展,家庭经济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正常退出建档立卡户。
2016年,饶廷金为感谢党和政府帮助他走出困境,同时也向孩子们证明“自己也是能扛家立业之人”,决定力所能及地帮助群众做件好事,于是他在无资金支持的情况下自掏腰包发动农户开挖生产道路。笔者闻知此义举便为其争取首长资金5000元,他也在家人及外出打工的儿子支持下出资10000多元将这条生产道路修通,为以半下小组至大古河400多亩核桃,200多亩农作物山地生产运输提供了便利。
看着眼前满手老茧,粗皮、凹黑的面孔,笔者也为之而敬。
小事件足见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