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子在蜿蜒的山路中绕了许多个弯,一路向下,不远处有母鸡带着一群小鸡从松树林里探出头来,依稀能听见狗的狂吠声,村庄就在坡脚,我打开车窗,深深地吸进一口大自然的气息,长途跋涉的疲累渐渐散去,此行的目的,是回访我的挂包户龙海洋大哥家。
灰色的岩,是岩子头的底色。龙大哥家所在的村子官方名为大岩子,小名岩子头,这里的地理环境呈喀斯特地貌、石林遍布、奇峰怪立,裸露的土块里也镶嵌着灰白的岩层。初到岩子头时,我很疑惑先人们为何选择在这里居住生活、繁衍后代?因为甚难想象村民们如何在这么苛刻的环境下开展生产生活,后来,得知这里的村民几乎没有搬迁意愿,逢人都卖力介绍自己是岩子头的人,我的敬意又长几分,足见他们对岩子头有着何等深情的热爱和眷恋。岩子头是个有故事的小山村,以前当地村民与风沙走石抗争,于石林夹缝里开荒种地,和石头堆讨生活,日子过得异常艰苦,加上交通不便,坡陡弯急,地里的庄稼运不出去,外面的东西带不进来。曾听说扶贫工作队走路进村,被泥泞而胶着的泥土裹下了唯一的鞋子,只能赤脚走回逸闻,更有老干部谈及,曾与村干部骑摩托车在陡坡处错车时差点掉下悬崖的惊险一幕。
而今,我们驱车从平坦的水泥路下村,传闻中的泥滑路烂、坡险弯急已然不复,路上少了许多颠簸,竟惹得大家困意满满,车子直达门口,走进龙大哥家的院子,明晃晃的黄映入眼帘,秋收的玉米堆得院子里下不去脚,已经拾掇好的玉米棒用牢固的老叶捆在一起,包围了门厅的柱子和房梁,我踮起脚尖努力找着缝隙走进,玉米堆很快将我的双脚淹没了去,颗粒饱满的玉米棒子骄傲地向我炫耀着今年的收成,龙哥的媳妇赵嫂见了我,连忙迎了上来,她的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牵着我的手。
“来了你也不打个招呼,吃早饭没有?”赵嫂一如既往的热情,我们像是常来常往的老友,到龙大哥的家就是我回到了自己的另一个家,“今年包谷收成好,家里的养鸡场也办得顺顺利利的,烤烟卖了三万多......只要吃得了苦,岩子头的日子不难过。”赵嫂划拉着手指头跟我计算着今年的收获,回忆着自己初嫁到岩子头时的困惑,吐露了现在的满怀希望,桌上金黄色的蜜桔静静地陪着我们,诉说着这个家庭早已脱贫致富的事实。
聊到兴起,几只蜜蜂闯入,我慌忙躲避,内心疑惑,荒野的小虫几时飞入了寻常百姓家,只见蜜蜂急急奔向院落一角,起身一看,原来那里开满了许多可人的小花,一问赵嫂,回答说每每到山里务农,总会看见许多野花,顺手挖回装点庭院,那些不知名的小花被种在废旧的轮胎、腌菜罐、塑胶水桶甚至是丢弃的电饭煲里,有一种野蛮生长之感,却带来毫不违和的美,环顾四周,窗明几净,新修的住房配上红花绿叶,秋收的果实点缀其中,一派生机勃勃。
现下,庭院花香在农村早已见怪不怪,可我认为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变化,这说明许多基层老百姓懂得从忙碌的劳作生活里暂时脱离出来,去发现美、栽种美,享受精神境界里的片刻悠闲。由此可见,农村的进步不仅仅是衣食住行的优化升级,更多的是情趣节操的改造和升华,只有“扶贫”与“扶志”齐头并进,农村才能实现更为良性的发展,这是国家脱贫攻坚政策实施的目的,也是我们所有参与者的同一个愿望。
唠着收成、侃着家常,我心里有说不出来的欣慰和感动,党和政府关于“消除贫困”的诺言已兑现给祖国的千家万户,即便在这样偏僻的乡野,老百姓的生活已经悄然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眼望去,小寨每家每户青瓦红砖的新居尽收眼底,干净的水泥串户路如树叶的茎脉平铺其中,周围的农地依然石林遍布,但当地老百姓在政府部门的带领下,纷纷种上了芒果、西番莲等经济作物,果树涵养了石缝里稀少的土壤、其他作物充分吸取养分,林下大规模饲养土鸡,还有的村民在半山腰宽阔平坦的地方凿了鱼池,生态鸡和生态鱼销售行情一度走俏,因地制宜的调整,使产业结构得到充分优化,岩子头的老百姓一天比一天富裕,村民们永远想不到,有一天他们会与岩子头的山、岩子头的土进行和解,把苦了几辈子人的穷窝窝变成了今天宜居宜业的好家园。
“种了那么多玉米,地里又到处是石头,锄头都挖瘸了几把吧?”我调侃龙大哥。
“你不要小看我们岩子头的地,少是少些,肥沃得很,一亩抵其他寨子两亩咧!”一向害羞的龙大哥有些激动地辩解道。
我忽然找到了这里的村民不愿意搬迁离开的理由,他们在艰苦环境下练就了与自然相生共荣的本领,在全国脱贫攻坚战役中,顺势而为、迎难而上,去克服、去改变、去提升,在山村岩子头的土地里凝聚出希望,开辟了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