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字的家训

来源:景谷县纪委监委     发布时间:2021/03/17 09:08:47     作者:陶智兰

我家没有成文的家规家训。

我的爷爷奶奶都是“草莽之人”,目不识丁,母亲亦是如此。父亲虽“高年级小学”毕业,但也只是习得些许文字,会点珠算而已。所以,追溯上去,我家的确可算是“文盲之家”,没有成文成册的家规和家训也不足为奇。

但家规家训不落在纸笔上,不代表我家就没有。我家的家规和家训是在母亲反复的唠叨里。从小,母亲经常挂在嘴上的:“冷莫向灯、穷莫靠亲”“人哄地皮,地皮哄肚皮”“小洞不补,大了吃苦”“浪费是罪”等等朴素的言语就深深植根在我们姐弟几人的心中。

母亲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母亲20多岁的时候,患上了严重的类风湿。在缺医少药的年代里,这一“不死的癌症”曾让母亲瘫痪在床多年,不知是那些民间草药起了疗效,还是母亲的毅力发挥了作用,她最终从病床上站了起来,乡亲们都觉得这是个奇迹,但其实,疼痛还是折磨着母亲,她的手脚关节肿大,手足慢慢变形,手抓握不了东西,走路不稳,特别是冬季,要轻轻活动四肢很长时间才能下床,几十年来一直如此。拖着这样的病体,母亲和父亲养大了我们姐弟四人。她不言苦、不说累,母亲所受的苦,无人能及,但母亲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克服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和痛苦,但她种的蔬菜庄稼并不比别人差。我家菜地里常常长满蔬菜瓜豆,即便再拮据,家里也是干净整洁的。我读书从小住校,那时条件异常艰苦,缺衣少被。一到冬天,尤其是在夜里会冷得瑟瑟发抖,某个夜晚,我双脚冰冷得睡不着,起来点了根蜡烛烘脚取暖,但双脚怎么也不会热乎。周末回家,我不经意把这事告诉了母亲,母亲淡淡地说:“小娃儿,冷莫向灯,穷莫靠亲。一根蜡烛不会烘得热你的脚,我们遇到的困难其他人也帮不了,只能靠自己。”

母亲是一个特别勤俭的人,她对土地有着非常深厚的情感,尤其喜欢耕作,种蔬菜庄稼是她的特长,也是养家糊口的途径。人勤地不懒,在挖地耕作、浇水施肥等农活中,母亲总要叮嘱我们,种地一点都不能马虎,要深耕细作,该付出的劳力一定要付出,该给作物浇水时要去浇,该施的肥也要施,如果做不到,马虎应付,草草了事,哄了土地,到头来土地就会哄你,生长了一季却少有收成,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类似“干活、做事要认真,不能马马虎虎”的说教伴随着我们的成长,姐弟几人从小便养成了踏实、肯干的性格。

小时候田里种的基本都是水稻,田里常年灌满了水,因此螃蟹特别多,田埂总是被它们打得千疮百孔,所以,田埂也容易坍塌。一次,母亲带着我们在田里劳作,看到田埂上有一处地方漏着水,母亲让我堵上,我用泥巴去堵,但没有全部堵住,还是漏着一点水,我觉得那么小的一点水,不会有事,所以没当回事。第二天,田埂坍塌了。母亲对我说:“小洞不补,大了一尺五,你看这回吃苦了吧?做人做事都要注意啊,小事不要拖成大事,拖大就难解决了。就像你衣裳上通了一小个洞的时候,用一小段线就缝好了,要是洞大了,还得买布来补,费钱费时不说还难看。”母亲不识字,没文化,不知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句话。虽然我们当时也不知道有这个流传千古的词句,但她懂得这个道理。母亲总能从我们亲身经历的一些事件中给我们一些适时的教育,其简单的说教效果胜过了书面文字,这种教育更让人记忆深刻,难以忘记。

母亲的教导当然远远不止这些,在言辞说教的同时,她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我们树立了榜样。从小到大,邻里乡亲对我们姐弟几人的评价都很好,说我们听话、懂事,做人老实、做事扎实。某次回老家,与亲朋聊天时,一个长辈对我说,我们姐弟几人成了邻里乡亲教育子孙的榜样,孩子不用功读书时、不听话时,便会“拿我们去说事”、去做榜样。我听后惭愧不已,觉得自己做的还很不够。同时,也从内心深处感谢母亲,感恩那些不成文的家训。


扫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