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你还在加班?”
“嗯。”
“你等下回家不要乱跑,在家待着,我给你们买了花。”
“不过年不过节的,买什么花?”
“你想想今天是几月几号?”
……
“今天是我爸爸和你的结婚纪念日!”
......
“妈,我给你买了你爱吃的木薯,还是黄心的呢,广西种的,过两天要到了,你注意收一下。”
......
那个曾经问我,我们拍结婚照时为什么不让她一起照的“小不点”,的确已经成人了。她总是记得家人的生日和好朋友的生日,并适时送上祝福,哪怕是口头上的。记得家里特殊的日子和特别的事情,比如,我们哪年哪月哪日搬的新家,三姨什么时候开的商店,谁谁谁喜欢吃什么,不爱吃什么等等。
随着孩子年岁渐长,生命中多了许多感动,也多了许多愧疚。
孩子还小没外出读书时,每每我回到家中,她都会察言观色,即便再想和我交流,也是小心翼翼:“妈,你今天忙不忙?工作顺利不顺利?心情好不好?我能不能和你说个事情?”
还小的时候她曾经无数次跟我说:“你天天不是在办公室就是在家里的电脑前或是在下乡,从来不好好陪我、不跟我玩。”我当时完全不予理会,甚至认为小屁孩就是不懂事,只知道添乱。我甚至因为她学习成绩平平而感到十分失落、伤心与懊恼。
后来,她不再抱怨我对她不关心、不陪伴,而是劝我工作要悠着点,不要太拼命,要注意自己的身体。我于是想起她小时候用两个凳子拉起橡皮筋一个人跳的情景,想起我回家时她抱着布娃娃睡着了的样子,想起她说一个人不想吃东西,喝水就饱了不用吃饭的样子,想起她无数次说想回乡下读书,因为她从学校回来就常常是一个人待在家里,城里没有乡下好玩,那里朋友更多......对于这些,我当时完全没有在意,如今想起,满是愧疚,她的整个童年,我虽然在她身边,但基本没有陪伴,她的成长,我严重缺席。
还好,孩子没有记恨我的过错与不是,还总是给我太多感动。
吃饭时,总会把最好吃的拿给你。出行时、到超市购物时,她从不会“拈轻怕重”,总是提最重的那个袋子。
某夜,我在办公室加班,她从学校打来电话,知道我在加班还没吃饭,大约不到20分钟,一份热腾腾的米线送到我的办公室——她给我点的外卖。她人在江苏,却仿佛近在咫尺。
2020年寒假返家,千里迢迢,早上8点到家,10点去超市面试做假期工,被录用后接着开始上班,都没有一天时间休整,上班期间严守公司规定,提前到,晚点回,上早班7点多到岗,上晚班则晚上11点到家,以为她会受不了,没想到她做得不亦乐乎,搬物资、摆商品、卖年货、拖地、清理打整购物篮,一点都不懈怠。发现我悄悄去看她工作,结果她说要专心工作,不能去影响她。后来由于当时外地疫情严重,我跟超市负责人说让孩子提前回家,结果母女俩吵了一架,我担心她的安全,她担心自己提前结束工作影响不好。领到工资后,给她奶奶、外婆、爸爸和我都买了礼物。
今年寒假,家人帮她找了一个推销饮品礼盒的差事,也是一回到家就开始工作。一个多月的推销结束,领到报酬后,给我买了一件衣服,给她爸爸买了一条裤子,给了原本非亲非故,但从小领她长大犹如亲人一般的那个奶奶200元。春节时家人团聚,身患重病长期在市医院住院的婶婶说她和叔叔不小心丢了500块钱,很是心疼。孩子听后硬是给了婶婶400块钱,说把丢了的补上,让他们出行时加一点车油。
今早起床后看到孩子发来的祝福小视频。还发了一个红包,我对她说心意领了,红包就不收了。结果下午两点多,她又发信息,说如果我不领,她就反复发来,只好收了,结果是两百块,超出了我的意料。说是“五一”和同学到广场卖鲜花的收获,共400多元,给我200元。还说从昆明发了鲜花,只可惜商家发货慢了,要明天才到,收到后让我分送给她姨妈和舅妈们。我问她不要乱花钱,她说花不贵,便宜。还特别嘱咐,向日葵是给她舅妈的,因为她舅妈喜欢向日葵。
同时跟我说,今天母亲节,她跟外婆等几个老人打过电话问候了,问我回不回去看她奶奶?如果去,带她给奶奶买点礼物。
她常常把自己做工赚到的钱和家里每月给她的生活费节约下来,用作对长辈的关心或是生活中的“迎来送往”。我多次跟她说,自己还不会赚钱,暂时没必要兼顾这么多,现在好好读书,等有了工作,有了固定收入,再去做这些也不迟。但她依然执着地这么做,认为尽孝是不能等的,分享,也是一种快乐。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时,孩子又何尝不是我们的老师呢。